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我院张杰教授主讲学科通识系列公开讲座第七讲

 
 

12月1日下午14:00,中国人民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学科通识系列公开讲座第七讲” 在公共教学一楼1602教室隆重举办。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张杰教授就“中国经济增长的金融逻辑”这一主题进行了讲授。

张杰教授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着一个惊人的经济增长纪录,充分体现了以自下而上推动投资为特征的政府主导型经济的爆发力。在谈到经济增长的两种类型时,他表示欧美国家主要通过内源进行融资,而中国则主要依赖外源融资来支持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让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企业都承担起了经济增长的责任,这种放权让利改革的后果就是财政的下降和储蓄的分散,但随之而来的储蓄退出与投资退出不对称的现状也给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困局。面对种种问题,国家应该如何融资?张教授就此特别指出,经济的高速增长仍要依赖金融基础,税收、国债和货币发行均是可选择的筹资方式。就近年情况来看,税收和国债均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货币发行过多又会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崩溃,所以货币发行筹资必须具备对通货膨胀不敏感的条件才能有效实施。

讲座过程中,张教授强调了“金融剩余”的概念,并通过一个简单的算法和麦金农的金融故事对其进行了生动阐述。金融剩余为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所特有产物,也正是金融剩余选择了拥有更多存款动员和贷款发放的国有银行制度。相对于标准的商业银行制度与国家推动下的改革过程不兼容,国有银行拥有更大的优势,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需要有国有银行提供的金融剩余和金融支持。

紧接着,在理解国有银行的贷款发放时,张教授引导大家建立信贷均衡模型,并就新古典信贷均衡、政府干预的信贷均衡、信贷配给的信贷均衡和金融控制的信贷均衡等几个模型结合图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在国有银行制度与渐进改革方面,张教授指出,渐进改革的实质是国有经济份额缓慢下降,其重要性在于国有经济有其社会责任,人们对国有经济存在物质上和心理上的依赖,国家对国有经济存在财政上的依赖并通过国有经济实现控制。而要实现国有经济份额的缓慢下降需要国有银行制度的金融支持,并寻求以更低利率提供更多信贷的银行制度,从而减少某些社会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张教授还揭示了国有银行制度的秘密。由于国家和居民的奇妙资本联盟形成了国有银行的特殊资本结构,国家能够以声誉入股,从而拥有非常可观的资本金,进而实现稳健经营。另外,国有银行以更低的利率提供更高的信贷,其形成的所谓“不良贷款”的呆账,实际是国有银行让渡给国有企业的巨额剩余,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张杰教授在总结中说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有着特殊的金融逻辑,在这种金融逻辑中,既有经济改革成功的经验,也有未来经济增长可能遭遇的风险。中国的经济学进入主流的关键是把中国经济增长的机理说清楚,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和工具分析这种金融逻辑是每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责任。

张杰教授善用比喻,将抽象概念讲述得通俗易懂,而且语言风趣幽默,引得台下不断传来阵阵掌声和笑声。本次讲座不仅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视角,而且使学子们感受到了张杰教授作为一个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高度责任感,启发着学子们在学术道路上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创造自己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