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国际货币每日综述:美国经济金融

美国经济金融

报告称美国企业追加在华投资意愿降低

上海美国商会25日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商业报告》显示,尽管大多数美国企业对未来5年内的在华业务前景持“乐观”或“略显乐观”的态度,但表示将追加在华投资的企业比例却从2012年的74%降至2013年的65%,其中,更多的企业将开始进入中国飞速发展的服务业市场。

上海美国商会称,美国企业“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趋势仍在持续,有59%的受访企业表示,为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它们主要在中国生产,或主要从中国采购商品和服务。86%的受访美国企业对未来5年内的在华业务前景持“乐观”或“略显乐观”的态度。

美国在华企业界对新一届中国政府和中共领导层的改革表现出极大兴趣。其中,新一届政府表示经济不再以政府投资为导向,而是要实施经济改革,让市场在中国经济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点被认为对外资企业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也致使美国企业降低了在华业务的增长预期。以往超过15%的企业年增长已经发生变化,有51%的企业表示,它们预计同比年增长率在10%以内,而在2012年的调查中,预期如此之低的受访企业只有42%。上海美国商会预计,这种趋势还会继续。

中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高企的成本、人力资源制约、竞争和不明确的监管环境,是美国企业在中国面临的几大主要挑战。其中,运营成本的逐渐攀升连续第三年位列首要商业挑战,有89%的受访企业称,大量日益增长的各种成本阻碍了它们的在华业务。人力资源制约和本土竞争分别位列第2和第3大挑战。

出于上述原因,表示将追加在华投资的企业比例从去年的74%降至2013年的65%,在全球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中,20%的受访企业将中国列为第一大目的地,同比下滑1个百分点,在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中,选择中国的受访企业比例同比下滑8个百分点,为46%

将中国作为一个低成本和出口导向型产生的平台,一度是许多企业的典型战略,如今却变得越来越少见。2013年,23%的受访企业表示,它们的主要战略是向美国或中国之外的其他市场出口,与2012的调查结果持平,但与2011年的31%相比出现大幅下滑。

随着全球市场的改善,美国企业对中国高速增长的依赖性正在减弱,转而设法将其在中国的业务整合到它们的全球运作之中,并将中国业务视作一种独特的运营形式予以重点关注。

当然,不同领域和行业对挑战的反应也存在巨大差异。例如,难以获得经营许可(34%)和不公平的采购方式(24%)等问题,为医疗企业带来的障碍最为严重,这反映出该行业快速发展的新属性。与制造(7%)或零售企业(9%)相比,投资限制为服务性企业带来的障碍往往更为严重(16%),这反映了中国的监管和政策壁垒、日渐严格的政府审查以及其他挑战,可能会限制医疗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有些行业并没有强烈地感觉到前几大挑战所带来的影响,这也许反映了这些领域中,外资参与的成熟性。例如,作为外资企业在华历史最悠久的领域之一,各电子企业表示与其他受访行业相比,它们在获得必要许可方面受到的阻碍最不严重。

不过,尽管美国企业追加在华投资的意愿有所下降,但另一个现实是,它们在中国的业务形态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上海美国商会称,2013年,在华美国企业的体验和经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类似于发达市场,更多的企业开始进入服务领域,以前采取中国生产海外销售模式的企业纷纷转型,逐步转向为中国本土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尤其是着眼于飞速发展的服务业市场。

调查数据表明,美国企业正在充分把握中国服务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2013年,服务业占在华美国企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52%),同比增长11%,相比之下,制造业只占2013年美国企业总收入的37%,下滑10个百分点。

美国企业的反馈与上海乃至全中国的经济态势相吻合。例如,上海市政府制定了推动服务业发展,并计划于2015年前使服务业占本市经济的约三分之二。于2013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是上海市政府在发展服务业并吸引更多外商投资采取的又一举措。根据上海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尽管上海经济在2013年前三个季度增长7.7%,但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更快,同期增速达9.1%。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个季度,服务业占上海经济的61.6%,较去年同期的60.4%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