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国宏观金融改革与发展”学术报告会举办

924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学术沙龙”暨校庆“学术周”主题报告会成功举行。本次学术报告会围绕“中国宏观金融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财政金融学院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杰,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成思,学院副教授、吴玉章青年学者刘泽豪,学院讲师廖闻亭博士发表主题演讲。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院长、北京数字货币研究中心主任江晶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讲师田涵晖等学界校友作为特邀点评嘉宾参会发言。

报告会由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成思教授主持。



张杰:新质生产力命题与中国式最优金融结构


张杰指出,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与制度深度融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向可持续增长转型。在此背景下,金融在经济中的角色从出纳协调转变为核心支撑,再至血脉相连,其重要性和与实体经济联系的紧密型更加凸显。他提出中国式最优金融结构:大型金融机构稳健压舱,中小金融机构则借鉴美国社区银行模式,深耕中小微企业。

张成思:市场化利率调控体系的改革逻辑


张成思强调,准备金规模的充足程度对利率调控的工具选择和体系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他分析到,中国最近二十年来可能逐渐迈入中等规模准备金层级,而现在的市场化利率调控体系并非通过期限结构调整,而是通过市场分割模式,存在一定的错配。据此,张成思指出,我国的配套改革逻辑应为:通过央行的准备金管理制度和贷款市场化改革,减少银行放贷过程中的道德风险,提高市场化利率调控体系的效率。

刘泽豪:A Theory of Local Information on Bank Network Structure


刘泽豪探讨了局部信息对银行网络稳定性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他研究发现,当银行仅掌握局部信息时,其决策可能受到限制,导致风险传染效应与风险分散效应并存。针对局部信息带来的挑战,刘泽豪提出了优化银行网络结构、增强信息透明度等策略。同时,他指出,传统扩张性货币政策在解决因过度谨慎导致的借贷不足时可能失效。为此,他建议通过创设抵押品、完善动产抵押和专利质押等新型抵押品形式,降低银行借贷风险,促进企业融资。

 

廖闻亭:货币政策的外溢逻辑


廖闻亭明确,货币政策外溢效应指的是一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另一国经济产生的非预期影响,其传导渠道主要包括汇率、国际贸易和金融渠道。他指出,美国的货币政策对全球金融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最终会传导到各个国家的实体经济。不同国家对同一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反应各异,这取决于其经济结构、金融开放程度等因素。廖闻亭分析了研究者们的多种实证方法和模型,如TVP-SV-VAR模型等,捕捉不同时间点下外溢效应的动态变化,刻画出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影响机制。

在每个主题报告演讲环节,发言专家都与学界专家、学院师生、校友展开深入交流。江晶晶、田涵晖做了点评发言。



本次学术报告会是学校87周年校庆学术周系列活动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周活动已于923日正式开启,全面聚焦各学科重大理论和实践议题,彰显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卓越贡献。财政金融学院还将继续开展黄达-蒙代尔讲座、财税论坛等学术活动,为广大师生搭建了一个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