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五大央行观察
一句话告诉你为何美联储宣布缩减QE后美股高涨
北京时间本月19日,美联储宣布从明年1月起将现有月购资产规模缩减100亿美元。美股当天收盘创下历史新高,道琼斯暴涨近300点。花旗G10货币策略全球负责人Steven Englander认为:美联储的声明被视为鸽派方式缩减QE,小幅减少购买规模,而且暗示失业率触发行动的威力在减弱,现在视通胀而定,没有截止日期。这话拆开来理解就是:减少购买资产的额度很小。美联储过去说,在失业率降至6.5%以前不会考虑上调利率,但19日声明暗示,会等到失业率大幅下降,明显低于6.5%,再考虑上调利率。
只要通胀还格外低,美联储就不会上调利率。即使开始缩减QE,也没有结束QE的目标日期。
德银:欧洲央行明年将维持低利率政策
“欧洲经济已经脱离最艰难的状况,目前正在逐渐康复之中。南欧地区表现良好,预计欧洲2014年GDP增长可实现0.7%的水平。”德意志资产及财富管理联席首席投资官AsokaWohrmann近日在2014年市场投资展望记者会上表示。Wohrmann指出:“明年对金融市场来说是相对稳健的一年。我们预计资本市场将呈现小幅上扬,但涨幅可能不如2013年。与此同时,市场波动性可能升高。我们依旧处在一个回报率的陷阱。在低利率与金融紧缩的时代,投资人承担更多风险是难免的。”Wohrmann认为,欧洲央行将维持低利率政策,“2014年欧洲央行将扮演重要角色,投资者将不会见到限制性的货币政策。”他预期通货膨胀将继续维持较低水平,但没有通货紧缩之虞。他指出,美联储可能会在2014年第一季度再次通过缩减债券购买,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经过一段波动之后,市场或在明年下半年进入稳定阶段,有利于新兴市场表现。然而,上述这些趋势并不会让债市局势变得简单。德银认为,零利率在货币市场中将再持续约两年。德意志资产及财富管理欧非中东固定收益部门联席主管StefanKreuzkamp认为,2014年债券投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主动式债券投资管理”四大关键因素:资产类别的轮动、谨慎选债、良好时机以及关注流动性状况。
英国央行警告英镑升值或威胁经济复苏
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12月份会议纪要显示,委员会认为英镑若出现大幅升值,将会导致英国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周三公布的这份纪要显示,委员会全体九位成员均支持将央行基准利率维持在0.5%纪录低点的决定,同时同意将央行的购债规模维持在3,750亿英镑不变。该委员会曾于8月份承诺不会考虑上调基准利率,直到失业率降至7%,但是该承诺的前提是通货膨胀或未来物价上涨预期不会大幅回升。委员会成员一致认为,没有迹象显示存在上述前提中的情况,同时政府放缓家庭能源价格升速的措施或将在明年第一季度令年通胀水平接近央行设定的2.0%目标。不过,尽管委员会认为近期的经济数据显示出经济复苏情况向好,但委员会仍警告称经济复苏或受到英镑进一步升值的不利影响。委员会称,英镑在过去一个月已经累计上涨了2%,自2013年3月以来已经累计升值9%。委员会称,若英镑大幅升值,将会给需求增长的平衡以及复苏带来额外风险。
日本央行称还有更大购债空间
媒体周三引述知情人士说法报道,日本央行官员曾表示,如果对实现他们的通货膨胀目标是有必要的,还有极大的空间可以扩大政府债券的采购项目,他们对这种措施可能鼓励财政赤字并没有太大担忧。这个匿名的消息来源说,虽然在央行有更多时间对物价趋势进行之前不会有任何决定作出,不过目前相当于70%新发政府债券规模的资产采购速度在很多央行官员看来并不是上限。消息人士强调,部分官员指出,市场规模意味着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购买更多债券。日本央行在9月的报告中说,截止当时持有969万亿日元(9.4万亿美元)日本政府流通债务中的15.4%。彭博社进行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日本央行将会在日本国内消费税于2014年4月提高之后,进一步升级对经济的刺激。在这样的预期下,市场也越来越关注央行将会如何执行这样的措施。在政府债券之外,日本央行也通过证券交易所交易基金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来实现对证券资产的采购。摩根大通在东京的高级经济学家Masamichi Adachi指出,“相比过去,日本央行现在有一套完全不同的思路。已经没有回头路,央行必须继续宽松,直到达到自己的物价目标。”市场普遍预期日本央行将会在定于周四开始的两天决策会议之后维持目前的货币政策不作调整,央行所推出的货币宽松政策已经是在日本史无前例的,以期达到在两年之内推高通货膨胀率到2%的目标。
中国央行官员: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不会大幅收窄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中国金融杂志》上刊登的文章中指出,未来中国可能逐步放宽直至取消对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这一进程将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下为盛松成在文中指出的六大影响:第一,存贷款利率会同时上升.取消利率管制后,存贷款利率会同时上升,但出现大范围恶性价格竞争的可能性较小。一是中国信贷市场基本仍是卖方市场。从资金供给看,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银行信贷资源相对稀缺。截至2013年9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达到147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总资产的90%以上。目前中国社会融资规模中80%以上由银行通过其表内外业务投放。从资金需求看,中国仍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工业化、城镇化还在推进过程中,投资需求巨大。2009-2012年中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约为60%。未来一段时期,投资仍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利率决定理论和相关实证研究,利率和投资正相关,而与储蓄负相关,且贷款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更为敏感,巨大的投资需求将推动贷款利率继续高企。二是银行利润增长的压力。2011年以来银行业利润增速不断下降。2011年银行业利润增速达到36%,2012年降至19%,今年可能降到15%以下,未来几年都可能只有个位数。盈利是目前中国银行业补充资本金的主要渠道。假定中国2013年新增9万亿元贷款,按12%的资本充足率估算,不考虑其他表内外风险资产增长,仅此一项就需增加约9000亿元资本金。因此,银行需要维持一个适度的、可持续发展的利润水平。目前中国银行业资金价格的内在形成机制,主要还是在既定的存款利率基础上,按照成本加成定价原则来确定贷款利率。银行成本主要是经营成本和闲置资金的机会成本。经营成本包括利息支出、手续费支出、营业费用、税费支出等,一般占银行收入的50%至80%,平均约为60%。这部分成本要求贷款利率至少为存款利率的1.67倍。闲置资金的机会成本包括准备金和存贷比要求等,闲置成本的数量一般占到存款的20%到至30%。这部分成本要求贷款利率达到存款利率的1.54倍。由此可见,以上两项因素使贷款利率至少为存款利率的2.52倍。考虑银行利润这一因素,贷款利率还要上浮约1.3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假定存款利率为2%,那么贷款利率就将达到6.3%上下。随着存款利率的上升,银行经营压力也会从存款端传导至贷款端,推动贷款利率上升。第二,存贷利差不会大幅收窄.利率市场化会从两个方面影响存贷利差:一是存款市场的竞争将使存款利率上升,资金成本增加;二是贷款市场的竞争会使优质客户贷款利率下降,贷款收益减少。银行存贷利差因此将缩窄。但利率市场化也会对银行有利。在利率管制情况下,商业银行只是利率的执行者,没有利率的制定权;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有了价格的制定权,对资产负债结构的管理会更加主动,可能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这些贷款利率较高,能改善银行财务状况,但也会提高贷款利率的整体水平。因此,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会缩小,但大幅收窄的可能性较小。第三,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经营困难.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或完成后,商业银行不能适应环境变化而面临经营困难的事例很多,即使在金融市场较为发达、金融监管较为完善的国家也不例外。例如,美国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储贷协会危机就与利率市场化密切相关。1980—1994年15年间,共有1617家小银行和1295家储贷协会破产倒闭或接受援助,这些机构资产规模总额达到9240亿美元。台湾地区的信用合作机构也曾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信贷危机。1994—1998年间,台湾地区爆发的83起挤兑事件中74起发生在农村信用合作机构。这74家机构占当时台湾地区农村信用合作机构总数的21%。存款利率放开后,中小金融机构竞争压力将明显加大。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可能高于平均水平,贷款利率可能低于平均水平,由此导致成本增加、收益减少。同时,由于在技术水平、机构网点、产品创新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处于劣势,中小金融机构拓展中间业务的能力较弱,业务范围相对较窄,利差缩窄将对其经营产生较大冲击,个别中小金融机构甚至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经营困难。因此,中国需加快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第四,中小企业融资贵问题仍可能存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善利率形成机制,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结构性问题作用有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研究也表明,即便在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小微企业仍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中国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为提高经营效益,可能增加中小企业贷款,但也会收取较高的贷款利率,以弥补其较高的信贷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会有所改善,但融资贵的问题仍可能存在。第五,利率市场化要与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相结合.两次调息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整体上浮幅度低于预期,大型银行活期存款均执行基准利率,同时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的占比较小。这与银行业准入条件较高、民间资本难以进入有关。利率是资金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而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是这种特殊商品的生产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机制只有与合适的商品生产条件相结合才能有效调节商品生产的资源配置。可见,要实现利率政策向实体经济的有效传导,仅仅进行价格改革、放开利率管制是不够的,还应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推进市场准入改革,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增加金融供给。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充分、良性的市场竞争,改善信贷供需关系,使利率政策的调整充分、顺畅地传导到实体经济。第六,利率市场化要与投资体制改革相配合.投资需求直接影响利率。若投资对利率不敏感,有限的资金供给将面对无限的资金需求,利率将快速上升。因此,一方面要减少政府干预,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企业根据成本收益安排投资计划,能提高投资的利率敏感度,形成合理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还要避免高风险行业挤占有限的金融资源,抬高整体利率水平。总之,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能避免利率过快上升,减轻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