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人民币国际化态势

人民币国际化态势

1)上海自贸区挂牌倒计时,猜想人民币国际化

上海自贸区挂牌进入倒计时,尽管很多政策细节尚未公布,但金融改革作为自贸区改革的最大看点,其一举一动都在吸引着市场眼球,而对于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区内可先行先试,更是让市场人士猜想不断。

“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毫无疑问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但就短期而言,我认为外界对于自贸区内的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期望过高,自贸区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短期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

实现人民币投资功能是关键

“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化货币,最关键还是实现人民币的投资功能。”朱海斌对本报记者称,要成为一个国际化货币,仅仅作为一个结算货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投资货币的功能,这也是人民币比较欠缺的,也是为什么要推动资本项目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主要原因。

此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送审稿中明确提出希望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并逐步实现可自由兑换,这自然加强了外界对自贸区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试验田的猜想。且大多数市场人士预期,上海自贸区与其他离岸人民币市场相辅相成,可令人民币流动性增加,有助于整体人民币业务的发展。

“但就短期而言,我认为外界对于自贸区内的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期望过高,自贸区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短期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朱海斌表示,在金融改革方面,尽管现在的方向比较明确,即在自贸区内金融改革会先行先试,如人民币结算、人民币离岸中心、利率市场化、建立跨国企业资金管理中心等,但短期内可能不会有太明显的进展,“离岸金融业务一步放开的可能性很小,借鉴香港的经验,上海自贸区可能会先从深化人民币贸易结算和鼓励跨国公司建立区域中心开始,再逐步放开到人民币可兑换、跨境投资等。”

实际上,自贸区所提倡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在金融方面实施的难度较大。朱海斌解释称:“金融活动超越物理边界,如果自贸区内金融改革推进过快,"二线管住"没有特别有效的工具,易导致资本项目开放速度过快。尤其在目前国内金融体系风险上升的情况下,这可能会进一步导致金融市场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会形成新的系统性风险点。”

自贸区将于本月底正式挂牌成立,相应的政策细则届时将浮出水面,而区内金融改革将会是一个渐进持续的推进过程。朱海斌强调,自贸区的改革绝不仅仅是一个自由金融试验区的改革,它还包含贸易、投资及行政管理各个领域,其核心在于重新定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从短期来看,行政改革有可能在自贸区内推得更快,也可能会有实质突破。

上海:在岸、离岸“双中心”驱动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自贸区内金融改革将有助于克服自贸区建设过程中的金融短板,也将为全国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积累经验。

“从长期看,自贸区可能会建设成为中国境内的一个离岸金融中心。而上海确实有它得天独厚的一些优势,如靠近中国大陆腹地,而本身上海也是中国现在最发达的区域。与此同时,上海也是一个在岸金融中心。”朱海斌表示。

不过,在谈及对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冲击时,朱海斌认为会有一定影响,但短期对香港的影响不会太大。香港具有在法律、语言及人才上的优势,上海可能长期不会与香港形成直接竞争,两个城市的定位也各有不同。

过去几年里,人民币货币交易量排名不断攀升,且这个趋势或将持续。国际清算银行(行情专区)最新发布报告称,人民币首次进入全球货币交易量排名前十,跃居第九位,这被解读为中国经济以及人民币迅速崛起的标志。而渣打银行也表示,2020年人民币可能晋升成为全球第四大国际支付货币。

“这意味着,上海与香港不是在抢一块固定的"蛋糕",这个"蛋糕"是越做越大的,即使上海的份额上升,更可能的情况是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也越做越大。两个城市在某种程度上是竞争关系,但更大程度上则是相互促进推动的关系。”朱海斌进一步解释道。

或许名次上从第十七到第九并不值得过多夸耀,因为从GDP占比角度来看,人民币交易量份额依然较小,但某种意义上,起点低增速快,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贸易上的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仅次于美国),仅从贸易规模来看,中国在全球是数一数二的。而在未来几年,通过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不断深入,人民币也将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上海自贸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口,更将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2)人民币成第四大支付货币?

渣打银行预测,到2020年,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的市场占有率将可能由今年6月的0.9%增至3%左右,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排名仅次于美元、欧元及英镑。但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渐强,但人民币目前尚不能超过日元,人民币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的说法不乏有渲染成分。

渣打银行日前发布研究报告预计,到2020年,人民币可能晋身为第四大国际支付货币。

渣打银行勾画的2020年人民币发展蓝图显示,随着中国逐步开放资本账户及进行汇率市场化改革,与人民币相关的外汇交易量还会迅速增长。到2020年,中国的资本账户将会基本开放,而人民币汇率将实现基本自由浮动,当然,中国央行仍可能会保留在情况紧急时干预市场的权利。

对这个预测,业内专家表示:为时尚早。

成为第四大支付货币还早

渣打银行的报告称,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以及中国经济进一步向好,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亦将继续迅速增长。

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刘健恒认为,2020年,人民币结算将增长3倍,达到3万亿美元。届时中国内地约28%的贸易将以人民币结算,是目前的两倍。刘健恒估计,到201312月,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将达到7500亿元,台湾地区的人民币存款将达到1500亿元。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很可能保持在现有水平。但随着中国内地经济趋稳,2014年人民币有可能升值2.5%

渣打银行预测,到2020年,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的市场占有率将可能由今年6月的0.9%增至3%左右,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排名仅次于美元、欧元及英镑。在国际支付市场,人民币目前还超不过日元,何谈成为第四大支付货币?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专家闫小娜质疑,成为第四大支付货币至少是30年以后的事,2020年不可能。闫小娜指出,这一预测有外资银行渲染的成分,甚至有借此炒作从而促使人民币继续升值之嫌。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表示,人民币成为第四大国际支付货币需要配套条件,否则难度很大。他指出,从中国的经济总量和竞争力来看,人民币确有加速国际化的需要,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外汇金融改革中的问题和障碍也不少。要想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必须首先推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投融资减少障碍、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市场化等国内改革,否则难度很大。

人民币越来越国际化

不过,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确实在加强。

虽然暂时搁浅,但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得不防。在前不久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中国需要作更多的准备来应对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带来的资本外逃风险,出资筹建1千亿美元的金砖应急储备安排尤为重要。对于应急储备的币种问题,周小川表示,未来将更多地使用金砖国家的本币。

99日,中国央行与匈牙利中央银行签署了中匈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3750亿匈牙利福林。2013年以来,中国央行已与新加坡、英国、匈牙利、巴西4个国家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互换协议。根据中国央行公开信息显示,自2008年末至今,中国已与21个国家及地区分别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

闫小娜表示,这些机制和协议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流通使用比重,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较快,但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人民币真正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支付货币还远。

今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3》发布会上曾表示,2012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迅猛,同比增长49%;尽管如此,人民币在国际使用水平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报告建议,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就要增强人民币贸易计价功能,并且要通过巩固贸易地位来稳步提高人民币国际使用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