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金融
(1)多地银行房贷额度用尽 预警楼市风险达临界点
“金九银十”一向是房地产销售的旺季,但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个最需要房贷的时候,许多城市的银行却表现得相当不够给力:近期,北京、广州、天津、武汉等地多家银行都以“额度用尽”为由暂停房贷业务,一些银行虽未停贷,但也纷纷取消利率优惠甚至上浮利率,房贷的审批流程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长。
房地产商、地方政府和银行向来被认为是推高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力量,如今,作为三大主力之一的银行系统开始“后退”,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长期以来的多空博弈发生了重要的力量改变,楼市风险已经达到临界点。
尽管多家银行对于暂停房贷所给出的理由都是“额度用尽”,但事实上,银行系统并不“差钱”,多家银行暂停房贷的原因,并不是由于6月份“钱荒” 的延续。首先,9月26日,央行再发800亿元逆回购,使9月最后一周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1550亿元,创下6月初以来单周净投放的最高规模。同时,自7 月份以来,外汇占款由负转正,资金再度流回国内,增加的外汇占款将投向市场。保持平稳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表明市场流动性并不缺乏。
事实上,让多家银行暂停房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利润的降低和风险的加大。
利率“市场化”趋势导致房贷业务“不划算”。虽然中国的存款利率尚没有公开实行市场化,但各银行接连不断的理财产品发行已经让存款利率变相“市 场化”。这一趋势让原来“旱涝保收”的房贷业务变成了赔钱的买卖,银行业对于房贷业务的兴趣自然大幅度降低。从房贷收益看,目前五年以上贷款利率为 6.55%,如果打7折则为4.585%;从房贷成本看,目前理财产品的年化利率都在4%以上甚至更高。因此,执行首套房贷利率打七折的政策肯定会赔钱, 就是执行6.55%的基准利率也只是勉强维持成本。
在目前中国市场资本成本高和利率市场化趋势的双重夹击下,房贷已经成为银行的“鸡肋”产品:提高房贷利率,市场无法承受;不提高房贷利率,银行可能会出现亏本。
“断供”和“鬼城”现象导致房贷风险加剧。“用银行的钱做房地产”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特殊现象。极端的案例是房地产商把原本5000元/平方米 的楼盘价格,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人为推高到10000元/平方米,然后自己买下来。由于银行通常会提供7成的贷款,实际上房地产商相当于已经以7000 元/平方米的价格,把房子卖给了银行。在加剧楼市供应紧张局面和制造涨价效应的同时,房地产商已经把全部的风险转嫁给了银行。
如果说此前这种风险还一直处于“猜测”阶段,温州的“断供房”则是银行风险显性化的结点。由于温州房价已经连续两年下跌,温州新建商品房价格比 最高峰时下跌近40%,豪宅价格拦腰斩断跌幅50%,最低跌幅20%。一些温州房主过去买房欠银行的贷款,甚至超过了房子目前的卖价,房屋已变成了负资 产,于是开始弃房“断供”(不再按期还银行贷款)。温州市银监局其提供的数据显示,至今年7月,温州全市共发生580例房屋抵押贷款弃房和15例按揭贷 款,尽管这个数字与市场断供房高达上万套的说法相去甚远,但房价泡沫可能带给银行的风险已经在从担忧变成现实。
与此同时,以鄂尔多斯为 样本的“鬼城”现象,正在不断增加新的案例,银行在房地产相关链条上的贷款风险也在加大。目前,银行给房地产商的贷款不断收紧,一些小型房地产商在市场上 的融资成本已经高达30%,融资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争取一个把“死刑”变成“缓期执行”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在赌房价能不能持续升值。
市场仿佛正在向这些房产商期望的那样,出现了一些涨价的苗头和案例:比如南京5家“国庆档”开盘项目中有3家成了“夜光盘”,再比如北京的房价已经同比上涨了20%。
但是这些个案并不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以北京为例,从2005年到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由1538万,增长到2069万,增加了531万, 这差不多等于增加一个大型城市;而同期供应的住宅用地面积却从1950公顷减少到1700公顷。和鄂尔多斯等地以量取胜的土地财政不同,北京是通过制造稀 缺性提高单位面积的土地收益,并由此导致“面粉”和“面包”价格的共同上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二、三线城市的房价趋势和北京并不具有可比性,特别是 那些曾经以大量土地出售换取了财政收益的地方,产品的过剩必然导致价格的下降,这是一个不可颠覆的经济学常识。
从全国范围看,即使排除鄂尔多斯等极端案例,房地产供应过剩的情况依然非常严重。近日,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引用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称:“全国空置住房达到6800万套,总面积近60亿平方米。”尽管有房地产机构对这一数据提出质疑,却并未能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相反,房姐、房叔们动辄几十、甚至上百套房屋,却为向松祚的说法提供了例证。
事实上,即使除投资和投机性需求外的所谓“刚需”,也包括居住需求和居民个人资产保值避险需求两种:一个是担心房价持续上涨,现在不买以后更买 不起;另一个是担心通货膨胀,由于缺乏资金保值避险渠道,所以价格“持续上涨”的房产就成了最好的保值工具。如果一旦形成房价不再上涨甚至是下降的预期, 则会“刚需”不刚——即使居住型需求也会改买为租,居民会选择把资金投向更有价值的领域。
利率市场化可能会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拐点。一方面,由于盈利水平下降,银行可能大幅度降低房贷规模,导致社会购买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 更丰富的高收益银行产品不断出现,导致“以房保值”的策略不再划算,居民买房保值避险的需求会得到大幅度的分流。两种情况的叠加,会让房地产过剩的情况显 性化,房地产市场则可能进入一个漫长的“有价无市”的“寂寞期”。
(2)社科院:影子银行规模或达20.5万亿 占GDP近半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8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3》(下称《监管报告》)称,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或达到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监管当局应进一步完善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适应影子银行的蓬勃发展。
《监管报告》称,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自2010年以来发展迅猛,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都存在巨大分歧。最窄口径只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公司两类;较窄口径包括最窄口径、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宽口径包括较窄口径、银行同业业务、委托贷款等出表业务,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与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最宽口径包括较宽口径与民间借贷。
即使采用最窄口径,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也规模巨大,达到14.6万亿元(基于官方数据)或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前者占GDP的29%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占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
《监管报告》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合理性和重要意义。一方面,影子银行体系突破了传统银行体系的禁锢,提高了储蓄资金的配置效率,为中国实体经济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缓冲,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作用明显;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金融创新手段,打破了分业监管所导致的金融市场人为分割和壁垒,为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和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监管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包括因产品的期限错配(资产期限结构长、负债期限结构短)所导致的流动性风险,而这种风险也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放大,开始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可能导致信贷过度膨胀,进而导致银行信贷扩张的监管政策失效,产生系统性风险;对央行将M2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做法提出了挑战,容易对货币政策形成干扰,影响货币、信贷等宏观变量的既有轨迹,进而削弱传统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
《监管报告》建议,鉴于影子银行体系同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暴露出的问题,监管的总体原则是规范发展与防范风险并举。
《监管报告》认为,监管的立足点是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影子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和动力就是金融消费者对财富管理服务的迫切需求。然而,影子银行“隐秘”和变化多端的特性,往往导致提供服务的银行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损害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监管报告》还建议,监管的重点领域是强化影子银行产品的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减少误导性的虚假信息,确保投资者对影子银行资金的具体投向、性质与风险有充分了解;将银行表外信贷项目显性化;对资金池—资产池中不同风险、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分账管理与分类管理等。
《监管报告》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突破了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边界,对现有的分业监管格局产生巨大挑战。解决的根本之道是以宏观审慎政策为指导,以防范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为目标,推动金融监管组织机构的改革,构建适应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的新型监管体系。
(3)李克强: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
10月8日,在部署加强财政扶贫等保民生资金管理和公共资金审计监督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健全制度机制,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
会议指出,截至2013年,中国扶贫资金总量由1980年的5亿元增至394亿元。
而近期审计发现,由于扶贫资金监管难度大、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等一系列原因,一些地方的扶贫等保民生资金存在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滞留沉淀和监管弱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值得警醒。
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管理。
1、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做到权责一致。
严格落实扶贫开发规划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省”制度,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省市两级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资金和项目监管上,县级要切实负起责任。对出现的问题要毫不手软、严格问责、严肃处理。
2、增强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
对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与低保衔接。项目资金要到村到户,切实使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
3、创新资金管理使用方式。
在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资金和各类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金融机构等参与扶贫开发的有效做法。
会议强调,对扶贫等保民生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举一反三。
国务院各部门要主动作为,自查自纠,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制度,防止资金沉淀和滋生腐败。
国务院要专门听取汇报。审计部门要依法加大力度,实现审计全覆盖。
要创造条件,采取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加强监督,依法公开信息,提高透明度,及时曝光和严惩违法违规行为,让公共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同时,要深挖存量资金潜力,通过自查和审计督促盘活沉淀资金,将长期闲置的资金清理出来,合理调整使用方向,有序投入亟需项目,切实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
(4)IMF:警惕中国需求再平衡的溢出效应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中国转变“材料密集型”增长模式,可能束缚那些依赖向中国出口石油、天然气、煤炭、铜以及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国家的增长。
在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IMF指出,诸如蒙古、澳大利亚、科威特等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受益的国家尤其容易受影响,目前这些国家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影响。报告说,短期内,“中国需求再平衡的溢出效应特别值得担忧”。
报告指出,“鉴于中国的放缓预期会反映到前瞻性的价格上,这种放缓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已经开始影响出口国”,并预计2013年和2014年全球金属价格将分别下跌4%和5%。
IMF还表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给低收入大宗商品出口国的财政平衡带来了风险”。
继联合国粮农组织(U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和经合组织(OECD)今年在他们的年度农业展望中对中国未来粮食进口形势做出分析之后,IMF此番也将焦点放在中国。
尽管经济增长放缓,但中国的粮食需求依然较高。IMF预计,今年国际粮食价格会略有上涨,而2014年由于供应充足,粮价可能下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