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成思教授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21期)”主讲“现代金融学的历史演进逻辑”

  5月7日下午,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21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成思以“现代金融学的历史演进逻辑”为题发表演讲。出席会议的有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赵万里教授,包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IMF原经济学家华而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黄隽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宋玮副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程庚黎、刘红伟等。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助理王芳教授主持。
 

张成思

   
  张成思教授将现代金融学划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个分支,通过对两个分支核心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出两个看似平行发展并不交叉的流派的内在逻辑联系,指出金融价格是联结宏微观金融学理论的逻辑枢纽。从过去一个多世纪的相关理论兴衰交替来看,任何远离或排斥金融价格这个核心指标的数量型金融理论终将因“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退出历史舞台。

 

赵万里

   
  在嘉宾点评环节中,赵万里教授从公司金融学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出公司金融研究资本结构、高管、投资并购、融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等问题。代理人问题的关键是信息不对称和不同的动机导致的摩擦。公司金融和经济学有很多交叉,比如信息不对称和博弈论,经济学的合同理论在公司金融中用也非常多。最后,他呼吁中国要有自己的金融学理论。

 

华而诚


  华而诚教授也做出了点评,他提出金融学的发展应与时俱进,理论研究应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比如,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货币数量如何定义;经济总量如何与社会融资规模匹配;货币理论研究要关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他还提到,微观金融要注意利率风险和所有者缺位的问题。
 

会议现场

   
  在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利率市场化、价格指标、宏微观金融学的联结、金融学的课程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与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共同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全球领袖”、“政策专家”、“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五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