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中债研究所承办的“债券市场系列研究”课题成果汇报会暨“我国债券市场稳定性指数”结题会在明德主楼801会议室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郭庆旺、张杰、朱青、汪昌云、张成思、类承曜;财政部国债司主要负责人娄洪,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总经理陈刚明,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高培勇,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国债管理处副处长曹玉荣,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副局长余汪顺,中央国债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中债所理事刘凡,中央结算公司总监宗军,中债估值中心副总经理牛玉锐,鹏扬基金副总经理李刚,中债资信评级公司评级技术总监霍志辉,招商证券原首席债券分析师徐寒飞,杭州银行北京分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章斌等出席会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谭松涛主持会议。
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成思在在代表学院致辞中表示,中国债券市场稳定性指数的编制推动了对债券市场的深入研究,对我国债券市场未来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财政部国债司主要负责人娄洪在致辞中表示,对于中国债市,发债筹资和市场建设应当受到同等重视。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中国债券市场必须要适应大国经济体的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研究编制我国债券市场稳定性指数,是在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来衡量债券市场风险、研究债券市场稳定性方面的重要探索。
陈刚明总经理在致辞中表示,我国债券市场在快速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结构性风险等因素越来越复杂,因此用直观可视化的方法进行准确刻画,是市场新阶段的客观需要,也是防范风险方面的重要尝试。
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债所所长类承曜作为课题主报告人对成果进行介绍。他表示2017年以来,债券市场从流动性、安全性等方面极大影响了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课题系列研究正是希望为政策制定者、市场参与者提供可靠的可视化指标,编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债券市场稳定指数,为决策者科学制定宏观经济发展政策、为资本市场点亮警示之灯提供良好助力。课题从宏观经济、市场、微观三个层次进行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综合性指数,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测量及评价。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郭彪、副教授何林、助理教授雷敬华作为分报告人分别对指数编制背景、分指标编制、总指标编制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
在研讨环节,与会人员纷纷发言,明确了编制我国债券市场稳定性指数的重要意义,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高培勇认为,要跳出技术方法层面的视野局限,进入到思想层面。余汪顺认为,研究的重点在于形成良好框架和思路,帮助业界和学界迎接债市新的挑战。曹玉荣表示,课题报告基本结论和实际工作中的判断相符合,起到了很好的支持指导作用。韦士歌表示,该指数对于准确描绘我国债券市场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引领作用。李刚提出,研究要持续深入开展下去,可以考虑定期发布指数,并从货币市场、利率市场、信用市场几个方面对指数进行细化。章斌提出,要增加对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国债期货的考量。徐寒飞提出,可以针对债券市场稳定性的概念进行更加详细的阐释。霍志辉提出,要结合影响市场的最新领域进行指标微调,并在提升预测效果方面继续下功夫。朱青认为,该指数的编制工作做得很细,在未来可以去繁取精,让指标的指导意义更加突出。张杰提出,债券市场的研究还要结合其他市场来综合考虑,推出综合各方面的金融稳定指数。汪昌云表示,指数要很好地结合现实,要根据使用者需求来更准确地构造指数。牛玉锐表示,应针对我国债券市场的研究展开更多的学术讨论。宗军认为,指数应尽快发布或试发布,借助市场检验来进一步完善指标。刘凡认为,债市指标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对于政策制定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债所理事郭庆旺作会议总结,他表示,本次会议内容充实、成果丰硕,各位专家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未来将在不同层次的指标中不断试错,提升指标的准确性;注重定量和定性的平衡,结合“用在哪、谁来用、怎么用”进行考虑;密切结合我国国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让指数编制及系列研究始终秉持公正、科学、合理、先进的原则,为推动我国债券市场建设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据了解,“债券市场系列研究”为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中债研究所的课题,课题成果“我国债券市场稳定性指数”将在业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