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态势
(1)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考题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如果说过去的“入世”让我们进入了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的体系和框架,那么当前我们正在努力推进的自贸区建设和各地方兴未艾的“金改”,则是为跟上世界经济转向服务和投资一体化发展潮流而付出的努力。正如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增长是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的趋势一样,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变化趋势。未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仍将进一步发展,但重点将由贸易一体化转向投资、服务一体化。而人民币国际化不仅直接促进了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一体化,而且直接增强了企业对外投资的便利程度。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可以使中国摆脱过去在国际贸易中依赖廉价商品的局面,提升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在服务行业的一体化趋势中,金融行业是其中最重要的部门。全球一体化的第一步是贸易一体化。由于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金融贸易自由化备受关注。而对大国经济体来说,在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在本币成为国际货币前,贸然推进金融的全面开放和自由化,该国货币很容易成为国际市场的攻击对象,在与国际货币竞争中只能被动应对。微观经济的国际化过程,通常要经历商品输出——投资输出——要素和市场的全球配置等三个阶段,显然我国经济体正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时期。这个转变过程,宏观上就是中国货币国际化的过程。顺利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过程,反过来会促进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是高度竞争的体系。国际社会也充分认识到,竞争性的货币体系是最有效和最能兼顾各国利益均衡的;单一或垄断性的货币体系,容易使国际货币体系为一国利益所左右。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仍处初级时期的现阶段,不仅是新兴市场国家,周边经济体欢迎人民币国际化;就是发达经济体中的英、欧也对人民币国际化持欢迎态度。可以说,除了美国作为当今国际货币体系老大,不希望人民币进入国际货币体系框架外,大部分国家都是欢迎人民币国际化的。多元的国际货币体系,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今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反映出国际社会对美元操纵国际金融体系的不满,因而更加快地接受了人民币的国际化。
自从2001年中国首次与泰国签订货币互换起,截至2013年10月,中国已先后与20个国家签署了规模不等的货币互换协议。2013年10月初与全球第二大央行欧洲央样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更是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推动民间层面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和人民币直接投资的发展,人民币大规模流向海外成为可能。在海外人民币回流渠道建设方面,中国同样遵循着渐次发展的原则,2013年以来RQFII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仅10月份,中国就分别与英国和新加坡签署了规模为800亿人民币和500亿人民币RQFII额度的协议。相信在2至3年内(2015年前后),我们就会迎来RQFII超越QFII的局面。
人民币国际化对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也产生了直接和重要的影响。目前至少可以列三条:人民币升值进程不会停止、必然伴随有外币的持续流入、在此期间紧缩货币政策很难实施。
一个充满贬值预期的货币难以为海外接受,因而也是不可能走向国际的。按照世界银行的最新测算,在购买力平价(PPP)下,今年人民币与美元间的真实购买力比价在4.0左右。同样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95%以上国家的货币汇率,其PPP高于市场汇率,两者之比有70%落在0.6至0.8之间,我国目前是0.67,说明是在均衡区间,但仍有升值空间。我的看法是,人民币再要大幅升值已很难,但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动下,仍会继续缓慢上升,预计会升到汇率并轨前5.8的水平。
二战后美元的国际化是在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双一枝独秀的情况下发生的,美元国际化进程是美元的单向流出。不同的是,人民币国际化是在中国经济实力成长过程中发生的,而凭中国目前的经济影响力,还做不到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单边流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必然伴随着外币的流入,外币流入和本币流出的双向进展,实际上是将人民币国际化的部分收益让渡给外国资本。外币持续流入,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会持续受到影响,“冲销”式的货币政策操作将长期存在。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如果国内实行货币紧缩,那么在数量操作的情况下,哪来多余货币走出去?如采用调节资金价格的措施,本币利率上升,经济活动主体也将降低甚至失去将人民币投出去的动力。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货币紧缩的冲突性,决定了在人民币国际化加速的进程中,货币政策只能选择中性和宽松。就当下的中国经济实情而言,中性货币政策是一项现实的选择。
(2)世界大城市都想建离岸中心 争抢人民币生意
随着中国经济向好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许多国际金融中心都希望加强人民币业务,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据报道,伦敦、卢森堡、巴黎、法兰克福和日内瓦都在争当人民币在欧洲的交易中心。而香港、新加坡、东京、吉隆坡、中国台北等城市则在争当人民币在亚洲的交易中心。
盘点优势争当中心
如今,世界老牌金融中心都不想与分量越来越重的人民币失之交臂。“伦敦是一个天然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我们希望这能够进一步巩固伦敦作为欧洲最大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表示。伦敦在争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中似乎抢占了先机,前一阵获得中国批准的最多可买800亿元人民币内地股票、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的权力。
但来自欧洲大陆的卢森堡并不气馁,该国最近强调,打算在欧洲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夺取更大份额。据卢森堡央行称,该国还另外管理着2140亿元人民币资产。普华永道(PWC)的数据,卢森堡的离岸人民币贷款总计约有620亿元人民币,为欧洲最高水平,人民币存款有400亿元,为欧元区最高。
在亚洲,香港是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近来,新加坡正后起直追。据了解,新加坡的投资者除了能够直接购买所谓的“点心债券”以及债券基金等,还能够投资由新加坡银行设计的各种以人民币计价的理财产品。10月22日,中国与新加坡达成协议,设在新加坡的金融机构通过申请,可以使用人民币直接买卖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人民币结算股票“A股”和债券,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
人民币资产海外受青睐
各国争抢人民币“生意”,是因为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活跃。环球银行金融通信协会称,今年8月,人民币已超越瑞典克朗及俄罗斯卢布,成为全球第八大交易最活跃的货币,市场占有率提高至1.49%。而在2012年1月,人民币的排名为11位,市场占有率为0.92%。从那时起到今年8月,人民币的外汇交易量激增113%。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逐渐壮大,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贸易量也在剧增。据统计,中国约有18%的全球贸易以人民币计价。对于那些与中国进行贸易的企业,使用人民币可以降低外汇成本与风险。汇丰银行的报告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中国市场企业和73%的全球市场企业表示,未来将在相关业务中增加使用人民币,而若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则有56%的中国内地受访企业表示愿意给予海外贸易伙伴适当的价格优惠。
“大家争办人民币离岸中心,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增长使人民币资产对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内容,让境外主体持有越来越多的人民币,才可能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
有序推进国际化进程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发展道路,很多专家都充满信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晓求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分两步走,首先要使它成为可交易的货币,接着利率要市场化,同时人民币要可自由兑换,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专家们提出的改革方案中提出:10年内使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和投资计价货币,在局部市场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曾刚指出,由于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比较低,所以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他说:“当前,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时,海外市场对人民币资产有很大需求,这正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时机会”。
“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有步骤,要有序推进,不能一下子放开,不能为国际化而国际化。”曾刚提醒说,人民币国际化不能脱离实体经济需要,在推进过程中会涉及到资本项目的开放,对短期投机资本流动项目应进行适度监管,不要马上放开,否则会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