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美利坚大学&墨尔本大学教授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14期)”暨“全球金融治理中新兴市场国家的角色转变”研讨会

  (American University)教授C. Randall Henning与墨尔本大学(Melbourne University)教授Andrew Walter分别就其论文“Regional Financial Arrangemen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与“Fragmentation and Resilience in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Emerging Countries and Financial Regulatory Standard-Setting”发表主题演讲。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魏本华,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张之骧,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郑联盛、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熊爱宗出席会议并参与研讨。会议由IMI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主持。

 

(翟东升)
 

   C. Randall Henning首先以其论文“Regional Financial Arrangemen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为主题做演讲,介绍了研究背景、中国在机构间合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研究框架与规范、欧元危机的教训、清迈倡议(CMIM)与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的作用、研究结果与建议等。他指出,中国在全球金融安全网络的不同要素上投入的资金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包括国际储备积累、清迈倡议多边化、双边互换协议、“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对安全网的协调机制十分关注,中国的政策将对这些机构的协调效率产生重大影响。Henning同时介绍了欧元危机的教训,他认为当机构措施偏离国家偏好并且无法改革时,国家会探索外部选择。同时,国家会调解机构间不可避免的冲突,使结果倾向于其自身偏好。

 

(C. Randall Henning)

 

   Andrew Walter随后以其论文“Fragmentation and Resilience in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Emerging Countries and Financial Regulatory Standard-Setting”为题发表演讲,他探讨了为什么迄今为止,全球金融标准制定过程在政治上比人们可能预期的更加具有弹性。他认为,这种弹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一些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认为,它们作为全球标准制定机构的成员仍有许多优势。然而,自2009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在这些可感知的优势和对全球金融标准制定的偏好方面的差异可能有所增加。这种情况在贸易、金融和许多其他领域也屡见不鲜,使得一个支持发展体制其他方案的强大集团难以形成,从而使得改革议程达成一致变得十分困难。他强调了几点内容,包括巴塞尔协议相对弹性的证据、解释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分散与集中化、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巴塞尔协议的好处、中国和印度的偏好变化,以及这些对改革意味着什么。

 

(Andrew Walter)

 

  演讲过后,研讨嘉宾对其论文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围绕国际机构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作用、巴塞尔协议、中美贸易战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研讨现场)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全球领袖”、“政策专家”、“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五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