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国际货币每日综述:日本经济金融

日本:

日本经济恐陷第三次“失落十年”

    

日本经济在战后经历了 20 年的高速增长:在 1960-1970 年经济起飞阶段年均增速超过 10%;在 1970-1980 年代经济增速高达 7%;即便在 1980 年代,其 4%的年均增速在发达国家中表现也非常突出。这是日本最扬眉吐气的岁月。 介绍日本发展经验的书挤满了书店;连一贯骄傲的美国人也开始向日本学习。繁荣在 1991 年前后达到顶峰,然而,顶峰过后却是万丈深渊,这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1990 年代初资产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曾陷入失落的 20 年。日经 225 指数在 1989 12 月写下 38916 的历史高点,然后开始长期熊市,到 2003 4 月,创下 7831 点的低点,跌幅达 80%。在此期间,日本损失的不只是股市 市值,整体经济环境变差,利率下滑、失业率上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及停滞,人口步入高龄化。日本当时所展现的,是 1930 年代之后就少见的大萧条。而且,这种现象至今也未见改善。如今日本利率仍趋近零、银行表现疲软、高龄人口的现象依然存在。

安倍于 2012 12 月当选首相之后,誓言一改颓势,射出“三支箭”要改善经济。第一箭是宽松货币、无限制印钞,第二箭是税收减免及政府在基础建设的更多支出,第三箭则是要从过度管制及保护的日本经济上进行结构改革。

第一箭短期成效显著,日元兑美元汇率在 2012 12 月时,在 751 日元兑 1 美元水准,到 2014 年中期,迅速跌至 1001 日元兑 1 美元附近,接着在 12 月又暴跌至接近 1201 日元兑 1 美元,之后就在该水平附近徘徊。这一做法已经让日本出口得到帮助,至少短期收效。

第二箭却完全射偏。日本没有设法减税来刺激经济,反而提高消费税,重重打击经济。造成日本经济在去年第2 季下挫 1.9%,到第 3 季仍萎缩 0.6%,是日本 2 年来第 2 次经济衰退。第 4 GDP 终于见到正值,但也只有 0.4%成长。

第三箭结构改革则完全射不出来。移民、女性的劳动力得不到妥善运用,银行的坏帐也不见好转。这对日本长期解决不景气,却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经济学家及畅销书《货币战争》作者 JimRickards 认为,安倍经济“三支箭”未见成效,若不进一步改革,日本恐怕还要见到第 3 个“失落十年”。目前,由日本制造业 PMI 来看,目前又重新走弱,不但低于预期,甚至低于50 的临界值。短期来看,日本只剩下货币贬值一条路,可以稍起作用避免经济衰退。考虑到日本的通膨目标为 2%,而日本也是石油进口国,日元恐怕必须贬到 150 1 美元左右,才有办法达成预定的通膨目标。Rickards 认为,日元兑美元在 120 时,经济都已停滞不前,若是反向走强,不但日本经济不振,恐怕还会拖累主要贸易国美国、中国及欧洲陷入通缩。由于已经没有其他办法,目前预期日元走强的机率很低,应该会愈来愈弱。

“超级妈妈”难救日本经济

在打开外来移民的“潘多拉盒子”之前,日本将通过促进女性就业来补充日渐缩水的劳动力市场。作为安倍经济学“三支箭”中的重要一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任以来,就希望藉由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励女性重返职场,并增加女性担任领导职位的比重。然而,两年多来收效甚微。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职场基本上仍由男性主导。要想扭转这种局面,绝非一日之功。

扩大劳动力规模

近年来,日本已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面临巨大改变,劳动力缩减成为该国政府最棘手的问题。研究显示,目前日本人口总数约 1.27 亿人,但劳动力人口却较 1997 年巅峰时的 6810 万人减少约 250 万人,且预料未来 45 年内,总人口数将再缩减逾 4000 万人。但由于日本“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分工,以及女性在结婚生育后辞去工作等原因,一般来说,日本女性工作人口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而由于整个日本社会都预期女性在结婚或生育之后就会离职,一些企业也不会让女性担当重要的职位。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女性教育程度最高,投入劳动市场比率却最低,但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如何在鼓励生育的同时推动更多女性就业,成为政府一大课题。女性回归劳动力大军是扩大该国劳动力规模的手段之一,进而扩大经济产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指出,如果可以解决性别鸿沟,日本经济增速可以增加 0.25 个百分点。这对过去 20年经济增长率不到 1%的日本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幅度。分析指出,更多日本女性参加工作实际上给日本经济带来双重利好。首先,扩大了劳动力规模,鉴于日本女性的高教育水平,这同样增加了产能。其次,虽然日本男女所受教育平等,但就业并非平等,因此更多女性进入劳动市场,增加了劳动力的平均技能水平。

但美国资讯网站 Quartz 则称,日本女性进入职场实际上是给经济带来双重打击。彼得森研究所国际经济学总裁 Adam Posen 表示:“女性就业扩大了劳动力规模,同时也因为高学历而增加劳动生产力。”但他认为,日本女性进入职场不是因为就业机会增加,而是教育,因此女性会拉高日本劳动力的平均工作技能门坎,且也有可能会降低生育率。

职场妈妈增多

在日本劳动力人口减少的状况下,推动女性进入职场的好处显然更为突出。

为了改善经济,安倍晋三祭出三大措施:大胆的货币政策、大胆的政府支出和劳动力市场改革,向经济注入活力。安倍晋三把“提升女性地位”列为“安倍经济学”改革重点之一,他除了要以积极的货币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及劳动市场改革来唤起经济生命力之外,还希望通过平衡生育与工作,借这些“超级妈妈”之力提振日本经济。 安倍晋三不断重申要让日本成为“女性活跃”的社会。跟历届内阁相比,安倍对此课题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他在组阁时就大量采用女性政治家担任大臣,政府部门重点提拔女性担任要职。

第二次上任首相后,安倍释出女性就业政策利多,并承诺 2018 年前,在需求最急迫的东京新设立 40 万个托婴中心,让妈妈们安心返回职场。目前,日本的职场妈妈很难取得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一般来说,日本员工要争取晋升,平均一天工作时间为 10 15 个小时,加上通勤与下班后的应酬,几乎很难有时间料理家务,所以日本大部分家务都是由女性在打理。安倍还声称 2020 年前,要一口气将企业女性主管比例提高到三成,宣布配合的日本企业,更能增加得到政府标案的机会。

分析认为,安倍对日本女性的重视凸显了其对职场文化作出的重要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放松长时间工作文化,这可尽量减低因为职场女性增多而令生育率继续大幅下滑的风险。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报道,总体来说,安倍在消弭性别不平等和提升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努力有所成果。2013 年后,日本女性劳动参与率开始增加。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日本女性失业率从 2012 年安倍执政时的 4.3%降到 2014 年的 3.4%。

漫长的道路

面对外界对安倍“三支箭”脱靶的质疑,安倍晋三在最近一次的美国之行中辩解称,因为自己在大学是射箭部的一员,“我的箭一定会射中”。但单就增加女性就业这一项,安倍就面临了巨大的桎梏。日本职场重男轻女文化根深蒂固,安倍想实现他的计划仍有漫漫长路要走。比如,安倍设定的 2020 年前,企业和政府内 30%“管理岗位”由女性担任,虽然有个别企业积极响应,但商界整体反应冷淡。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 2013 年度雇佣均等基本调查显示,管理职位(科长以上职务)中,女性所占比例仅为 6.6%。此外,安倍大力推动女性走入政坛,但日本媒体近期一项调查披露,日本女议员无论公私,都无法获得满足感。

伦敦调研机构凯投宏观日本经济学家索利安的报告指出,日本女性劳动参与率虽然上扬,但与其他七大工业国 G7)成员相比仍远远落后。若日本高学历妇女的就业比例与其他 G7 国家不相上下,其 GDP 增长率应可增长多达 6个百分点。索利安援引 OECD 数据指出,2011 年日本高学历女性的就业比例低于 70%,其他 G7 成员国这方面的占比超过 80%。索利安表示,自安倍重掌政权后,日本女性就业比例确实迅速回升,但除非未来几年能加快升速,即便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也不足以进一步提升 GDP。他预测,日本去年 GDP 增长率仅 0.3%,今年则只有 0.1%。

日本女性劳动参与率不尽如人意,问题可能出在已婚高学历妇女对于重返职场兴趣不高。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女性,大多嫁给财力丰厚的丈夫,家庭经济富裕加上日本企业多为男性把持之下,回归职场的意愿低落。

东京日精基础研究所经济学家 Naoko Kuga 指出,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主妇,没什么外出就业的诱因,他们大多和高学历高收入者结婚,不太需要为了家计工作。而且,尽管高学历女性结婚生子后,继续工作的机率高于学历较低的已婚妇女,可是一旦她们辞职不干,不大可能重回职场。Naoko Kuga 提到,日本政府须深入了解这群高学历妇女不愿重返职场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日本企业文化始终是“男性天下”。

美国国会调查局在此前也曾经发表报告,认为安倍要成功推动女性经济学面临不少难题。报告认为,女性应该留在家中处理家务的思想在日本根深蒂固;以男性为主的职场文化,阻碍女性步入社会。报告指出,长时间工作及日本欠灵活的工作制度,令女性难以兼顾工作和照顾家庭。日经中文网的一篇评论指出,凡事物极必反,刻意人为地强调提高女性的地位反而会弄巧成拙,安倍首相已经在此问题上栽了跟头。政府该做的是提供一个女性能够充分发挥能力的社会环境。未来日本妇女能否顶“三分天”顺其自然为好。

此前,日本生命保险公司关于“提升女性活跃度”问题在网上开展了一次民意调查。对调查中提出的“你认为提升女性的活跃度对日本经济发展重要吗”这一问题,在 40-59 岁的男性受目前公司内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大多是男性,“女性活跃”会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这种观念使他们产生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