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陈卫东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 主讲“人民币国际化及离岸市场定价”

  5月8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和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31期)暨马工程重大项目“防范和化解经济金融风险研究”内部研讨会在明德主楼714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特别邀请到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卫东担任主讲嘉宾,就“人民币国际化及离岸市场定价”发表主题演讲。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魏本华出席会议并对演讲进行点评。本期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主持。
       陈卫东博士认为,“8•11汇改”之后,人民币面临着在岸与离岸价差波动加剧,国际支付份额下降,离岸市场存款下降,债券发行减缓,外汇交易业务活跃的变化。他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本质上是市场化,在它逐渐回归正常的过程中会经历中国经济、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增长三个因素的推动,也面对着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从长期来看,中国一直在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企业竞争力不足,金融市场的结构与深度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从短期来看,中国金融改革可能引发风险,市场的变化正在改变人们的预期,有大量持有外币的倾向,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套利交易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综观美元、马克、日元国际化的历程和经验,货币国际化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但在此过程中要保持人民币的特色,关注离岸市场的发展。在未来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理论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离岸市场定价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还需考虑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发展的路径设计。
       魏本华局长在点评中提到,“8•11汇改”只是近来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放缓的一个短暂性影响因素,其本质原因还需深入探讨。他回顾了“7•21汇改”和“8•11汇改”的基本情况,点明了金融市场进行汇改的必要性。他希望在座嘉宾能够针对下一步汇率改革会怎么走、人民币国际化是否会受到资本市场开放的影响、怎么发挥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如何推动离岸市场的发展等问题进一步思考。
       赵锡军副院长指出,“8•11汇改”之后,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就是双向波动的一个发展过程,背后隐藏的是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方面的变化。他认为大家针对人民币国际化对汇率形成机制、资本账户开放的不同观点都是值得研究的。
       在随后的互动提问环节,在座嘉宾针对人民币升值、离岸市场监管、“汇改”、人民币的双向波动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引擎、人民币国际化对银行的影响、货币发行和利率传导机制的联动性、如何发挥互联网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等进行提问,陈卫东博士、魏本华局长、赵锡军副院长一一做了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