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金融
商务部专家: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政策两三年内推出
三中全会决定要在上海自贸区试点基础上推广自贸园区,对此商务部专家透露,将来要出台的政策辐射整个国内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相关政策或将在两到三年内推出。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周二对大智慧通讯社称,‚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不是上海自贸区单独的政策,涉及到国内整体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市场准入、放开一些领域、扩大内外资、允许服务贸易扩大开放、法律法规的修改,创造条件与国际接轨,实行对内对外开放。‛ 商务部研究院综合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张莉告诉大智慧通讯社,上述改革几乎涉及到所有部委,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下,相关政策可能在未来两到三年相继落地。 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在推进现有试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昨日在新闻例会上就此指出,商务部将‚加快推动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以及进一步放开钢铁、化工、汽车等一般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包括放宽外资在注册资本、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但他并未提及上述措施的具体时间表。
渣打:2013-2020年期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将达7%
北京时间11月20日,渣打银行今日发布针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特别报告,报告预计,中国率先推动新一轮改革,中国改革的成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3-20年期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将达7%,2021-3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5.3%。 报告同时称,新兴经济体占世界GDP的份额目前为38%,2030年可能达到63%,其中除日本外亚洲经济体占39%。中国GDP规模或在2022年超过美国(之前我们的预期为2020年)。到2030年世界贸易额将增长4倍,达到75万亿美元。城市化和中产阶层人数的状大,尤其在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报告称,新兴国家人口老龄化将拖累经济增长。具体来看,未来几十年印度次大陆和非洲大部分地区的人口仍将快速增长,就人口增加拉动经济增长这一点来看,上述地区这一推动力依旧存在。但对于中国这类劳动力即将减少的国家而言,并非都是坏消息。劳动力的减少或将促使劳工薪资上升,而这将鼓励企业投资高附加值产品及加工链,正如我们目前所见的情况。此外,老龄化有助于形成经验更丰富的劳动力,这也将提高生产率。即使是在中国,未来10年仍有许多农村地区的人口即将进入城市,同时城市化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报告认为,美国经济增长加快是美联储提高利率的先决条件,也会通过此促进出口和推高商品价格带动很多经济体经济好转。只有少数新兴经济体严重依赖资本流入,可能经历艰难的调整。长期看,我们预计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将升至约4.5%的水平,今年年中由1.6%左右升至3.0%约为其长期升幅的一半。这一段时间以来市场波动较大,但大多数新兴经济体表现良好。预计美联储将更为谨慎地管理未来预期,美国的低通胀环境应能为其缓慢地调整货币政策创造条件。 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经济将呈现如下重要变化: 由中国和印度引领的新兴市场在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形成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估计到2030年新兴市场占全球GDP的份额将由2010年的38%增加至63%,其中除日本外亚洲地区将占39%。当前至2030年70%的经济增长将来自于新兴国家。
2022年中国GDP总量将首次超过美国(先前我们预测这一时间为2020年),但2022年中国人均收入可能仍不足美国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我们预测2030年世界贸易总额将由2012年的17.8万亿美元增加到7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34%)。南南贸易(新兴国家间贸易)占世界贸易的份额可能将由目前的18%增加到40%。 2030年前全世界新增的11亿人口中大部分将来自新兴国家。中国和俄罗斯的劳动力数量即将减少,但多数其他新兴国家,尤其是南亚和非洲国家的人口将进一步大幅增长。 到2030年,60%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城市,相比2011年的52%有所上升,其中大部分增长来自亚洲与非洲。快速城市化既是超级周期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其结果。 预期全球中产阶层将迅速扩大,其中多数新增人数来自亚洲。这对全球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遇,随着西方企业领导地位的衰落,新兴市场的企业在全球大企业中的比例将逐步上升。 知识生产仍将是发达国家的重要优势,但随着亚洲的高校和企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发达国家在知识生产中的所占份额应会下降。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将愈发强烈。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同时环境污染将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 人均收入的不断上升以及人口老龄化都将有助于推动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 亚洲)金融市场的大幅扩张。人民币(CNY)将逐渐在领先的国际货币行列占有一席之地。
新核算体系推大GDP
11月18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消息称已制定了修订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初步计划和框架,最终文本将在2014年底或2015年初公布。新的核算体系将更符合国际惯例,并会扩大中国的GDP数值。 此前,在成都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透露,新核算体系主要变动方面为研发支出、住房服务、央行产出和劳动报酬、财产性收入,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或将计入财产收入。 土地流转计入财产收入 本次修订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计入财产收入。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宏观经济分析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农民觉得自己土地变得更有价值的时候他可能就不愿意再出让;另一方面,当农民出让土地后,就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经营,农民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财产性和经营收入。 中国宪法规定,农村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并不拥有相应土地的法定所有权。但是,按照经济所有权的原则,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被视为拥有相应土地的经济所有权。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其他个人或单位使用所获得的收入构成居民财产收入的一部分。 许宪春表示,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已成为我国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所有权概念的引入,将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收入,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 据农业部初步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7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合同)总面积的21.5%,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分析师指出,‚目前土地也是农民惟一的财产,当土地经营权可以出让以后,就可以给农民带来财产性收入。同时,农民还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这样除了财产性收入,还有劳动收入,这样农民的收入更高更稳定。‛ GDP有望再猛增 今年7月31日,美国依据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颁布的国民经济核算新国际标准——《国民账户体系,2008》(简称2008年SNA)重新修订了它的GDP数据,其最主要的修订内容是将研究与开发支出,以及娱乐、文学和艺术品原件支出等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使美国2012年的GDP总量猛增了5598亿美元,占原GDP的2.5%。
目前,我国核算GDP数据主要是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标准测算,该体系采纳了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因此中国目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略显滞后,也不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要求。 首先是对研发支出的处理方法进行修订,将借鉴发达国家将研发支出作为资本形成的处理方式。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其中,以‚三驾马车‛为比喻的支出法最广为人知。所谓‚三驾马车‛,也就是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主要包括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和对外净出口。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预计,研发支出的改变提高了新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会带来GDP总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