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态势
聚焦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动力正由外转内
人民币国际化动力正由外转内
人民币国际化一直是国内外金融业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则是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据央行数据,2013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有望达到4万亿元,而2011年还仅有2万亿水平。引人关注的是,“向外走”的人民币接下来将更依靠内因的推动,进入依靠国内金融改革才能继续推动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大贸易货币之辩
上海银监局副局长张光平近日提到,从2009年开始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最快领域。与张光平的见解相呼应,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前不久发布报告称,人民币已取代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常用国际贸易融资货币,国际贸易采用人民币计价及结算的比率,已由2012年1月的不到2%增至今年10月的8.66%。SWIFT的报告发布后,国际上普遍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超乎预期。知名国际自由投资者Simon Black在其博客上表示,人民币贸易结算份额的攀升速度令人吃惊,他说:“随着各贸易国对世界上负债最重国家的货币——美元信心的逐渐消退,全球银行和商人正在寻求替代品。”渣打银行的分析师则在最新一期渣打环球人民币指数报告中质疑“人民币成为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表述的准确性,认为SWIFT的统计数据并不全面。渣打认为,全球支付数据更能准确反映人民币国际化动态,据SWIFT数据,人民币作为全球支付货币的市场占有率仅0.84%,排名在第12位,相比美元38.1%和欧元34.7%的市占率,人民币与其他国际化货币的差距仍很遥远。渣打认为SWIFT的部分数据存有瑕疵,却并不否认人民币贸易融资的快速增长,并预期至2020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占中国所有跨境贸易的比例将由今年二季度的14%翻一番,同时在全球支付货币的排名上升到第4位。来自央行的统计显示,2013年前10月,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3.55万亿元人民币,占海关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已由2012年同期的8.4%上升至10.9%,预计2013年全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将突破4万亿元新高。除了贸易结算方面,人民币在直接投资结算上的增长也十分显著。
人民币结算助中外企双赢
谈及人民币贸易融资增长迅猛的直接原因,花旗集团环球人民币产品经理谈世铭在香港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有两个原因不可忽视:一是手续流程日益简化,很多银行已能提供无纸化操作;二是境内外人民币融资利差导致境外人民币信用证业务增多。证券时报记者发现,自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启以来,范围逐步放宽,手续流程不断优化,结算量不断取得突破。而使用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中国商家得以规避汇率风险,贸易伙伴也能获得较好的合同价格,这一双赢局面成为推动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内在原因。汇丰全球工商金融服务部人民币国际化业务高级经理宋誉安上月末在伦敦对记者表示,汇丰一项调查显示,使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的中国企业中,约有四分之三都是出于降低外汇风险、减少兑汇手续的目的。他预期,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令汇率波动幅度增大,愿意采用本币结算从而对冲汇率风险的中国企业将会越来越多。而推动外商使用人民币支付货款的动力则在于议价空间。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今年6月在纽约演讲时举例,一家中国的建筑设备制造商,在与外商客户洽谈中东地区的长期合约时一直以美元报价,这家企业向外商客户表示,如果合约以人民币计价可获5%折扣。“使用人民币结算,外国进口商虽将承担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但如果外商预见升值幅度低于折扣幅度,他们仍然乐意接受,或者利用衍生工具对冲。”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资行国际业务高管对记者说道。不过,这位高管也认为,目前部分中国进出口企业对人民币结算仍有一些顾虑:一是他们已习惯外币结算流程,不愿耗费行政成本进行货币转换;二是他们用外币报价更具隐蔽性,商品成本不易被外商察觉。中国相关政府部门以及银行有义务针对中国企业用人民币结算进行更多教育和引导。“我们会建议客户每月以人民币结算一两单外贸订单,逐渐引导。”渣打中国华南区行政总裁方洁玲对记者表示。
金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在货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而香港等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离岸市场贡献大
上海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胡月晓近期发表研报称,当前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被大量使用,其实更多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结果;随着人民币升值放缓,人民币结算的快速上升局面也将结束,在对外投资中的使用增速也将放缓。2009年以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促使人民币流动性在境外市场沉淀,形成了多个与在岸市场遥相呼应的离岸市场,包括最早的香港以及后来加入的新加坡、伦敦、台湾等,当地人民币存款已初具规模。目前,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证券时报记者从国际清算银行近日发布的《2013年全球外汇市场交易量统计》发现,今年4月人民币全球日均交易量已达1195.63亿美元,排名第9位;该行其另一份调查显示,尽管人民币全球交易量在新兴国家货币中并不是最大的,但这3年来交易量的增幅却是新兴国家货币中同时也是全球货币中最高的,达到249%。其中,超过七成的全球人民币交易量就是在离岸市场产生的。“除了中国内地和香港,全球剩余的人民币外汇交易中超过60%是在伦敦进行的。”汇丰全球工商金融服务部高管宋誉安上月末在伦敦表示。据记者了解,伦敦的人民币日交易量目前达到大约5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翻倍。
金改发挥关键作用
离岸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上海银监局副局长张光平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仅靠离岸市场把人民币国际化地位提升到继美元、欧元后的第三位,是非常困难的,主要问题在于国内汇率市场化程度不够,而利率市场化水平低下又是汇率市场化不足的背后原因。胡月晓对记者表示,从用途来分,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一般分为贸易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三个阶段;如果按使用人群来分,则分为与中国人交易使用,以及在外国人交易中使用两个阶段。“显然,目前人民币的使用仍停留在中国人使用阶段,只有涉及与中国人的交易才会使用到人民币,而外国人之间使用人民币的情况几乎没有,且外国人使用人民币投资也才刚起步,所以人民币仍停留在国际化初级阶段。”胡月晓对记者说道。不过,汇丰集团总经理兼资本融资业务环球主管利子琛上月末在伦敦对记者表示,人民币的使用已零星出现在一些外国商家之间。例如,一家德国公司销售货物给中国公司,获得对方以人民币支付的货款,然后德国公司又用人民币支付法国上游公司,法国公司再用人民币从中国购买原料。利子琛预期,这种案例在欧洲将会越来越普遍。香港金融管理局署理总裁余伟文在今年9月的香港与伦敦人民币合作小组会议上表示,尽管人民币近年来的发展令人振奋,但仍处在国际化进程早期,毕竟离岸人民币存款和债券量占整个离岸市场所有币种存款和债券的总量仅有1%,他表示,人民币的更广泛使用与国内金融改革和自由化进程息息相关。胡月晓对记者表示,下一阶段,为了加速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需要国内金融改革。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深化改革的几大重大决定中,就包括: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这些国内的金融改革,都是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基础条件。”胡月晓说。
人民币国际化重塑香港金融业
与人民币国际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港币的国际化地位逐渐黯淡,如何降低香港因内地开放资本账户而被边缘化的几率,成为受关注的话题。
港币地位受到挑战
12月上旬发布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FIT)数据显示,人民币正成为继美元后的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而港币却排不进前十。花旗集团环球人民币产品经理谈世铭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首先由于港币与美元挂钩且美元在国际上的流动性更强,因此外商与香港间贸易一般会以美元结算;其次,人民币日益被香港和外国商家所接受,因此人民币份额也增长很快,港币在外贸中使用下降在所难免。“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肯定会越来越高,但港币未来地位就很难判断了。”谈世铭说道。跨境贸易结算是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的关键来源,由此产生的人民币流动性已对香港的货币基础产生显著影响。记者查阅香港金管局最新数据发现,今年10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达到7816亿元,环比增速7.1%,不仅快过当月外币存款的1.6%增速,更与港币存款呈反向增长。另外,渣打银行最新一期环球人民币指数报告显示,10月份人民币占香港所有货币池子的比例上升至11%,该比例在2010年6月仅为1.2%;同时,香港的非人民币外币份额显著下降,美元份额仍旧坚挺,香港人民币的迅速增长挤掉了其他非美元外币的市场份额。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人民币规模还将继续增长。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近期表示,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启动后,全球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已飙升逾16倍,其中四分之三还在香港,她预计明年发达经济体的更强劲复苏以及中国内需将拉动中国进出口增长,由贸易带动的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将因此而回升。
重塑香港金融业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曾经指出,将人民币存款上升理解为港币被替代或者边缘化是错误的,首先企业人民币存款是内地企业为支付进口而将人民币汇入香港银行体系,而非香港企业以港币存款兑换而来,至于香港百姓兑换人民币,也仅仅是资产配置行为,并不代表港人对港币失去信心。记者发现,香港基本法规定,港币为香港法定货币继续流通。除非该条例有所修改,否则港币作为香港法定货币将至少持续到2047年。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所长庄太量对记者表示,目前港币仍是香港企业工资、居民日常消费、投资的主要货币,而由于人民币的使用渠道非常少,因此仍难以融入香港的金融体系,预计10年后人民币才会成为香港人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其取代港币在短期内可能性很小。但不可否认的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对香港的金融业产生了深远影响。香港特首梁振英在今年4月的一场财经论坛上指出,过去有观点顾虑港币被人民币取代,现在香港正以优良的金融制度、国际业务关系,将“两地两币”转化为商机。另外,香港金管局前总裁任志刚在其文章中也曾提到,香港要尽快将人民币金融活动做大做强,以降低香港因内地开放资本账户而被边缘化的几率。谈世铭对表示,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发展以及人民币资本项下的放开,未来会有更多中资企业到境外融资,
更多中国居民到境外投资,这将为境外人民币投、融资产品提出更多要求,因此,香港的金融机构可以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海外兼并收购顾问等方面发挥所长。
郑新立: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大红利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一系列重大的突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在苏商资本国际化第一届论坛上认为,金融体制改革方面一个最重大的突破就是提出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商业银行。“这个突破的意义不一样。”郑新立称,民间资本发起设立商业银行可以改变目前金融改革严重滞后的局面,改变目前金融行业的资金利润率远远高于社会资金利润率的局面。通过民营银行的竞争,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为民营经济开启一个新的、巨大的发展空间。这项改革到位之后才能真正发挥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作用。郑新立强调,所谓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主要还是资金的配置,资金配置到什么地方,要素就跟着流到什么地方。所以没有资本市场的充分竞争,没有民营经济进入金融领域,就谈不上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所以这一项改革的意义十分重大和深远。郑新立说,金融体制改革还提出了在资本市场中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要把审批制改成注册制,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最近国务院已经提出对三板的市场允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三板市场上来搞股权的转让,搞债券融资,这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第三个重要的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提出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郑新立预测,人民币未来将逐步地成为国际货币,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计将形成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系。三种货币相互协调、相互制衡、互相竞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原有的红利,比如劳动力红利逐渐减弱。郑新立认为,人民币将带来巨大红利,“利用我们的外汇储备,再加上人民币作为海外投资贸易结算工具,去搞国际并购,到海外搞加工贸易、劳务承包、工程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