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国际货币每日综述:中国经济金融

投行报告前瞻中国经济:增长温和复苏政策仍将微调

 

中国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在过去几周相继公布。尽管GDPPMI(采购经理指数)、出口等数据并非火热,但多家外资投行报告分析,中国经济或已企稳并温和复苏,官方政策将保持微调,以消减硬着陆风险。

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跌至7.5%以下区间,创近一年半以来新低。特别是工业、制造业指数令一些观察人士担忧。一季度,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4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8.3,仍处于荣枯线50之下。

对此,法兴银行研究报告分析,目前工业增速最大拖累来自黑色金属冶炼和制造业,行业同比增长率从11%下降至7.9%,反映出中国防止污染行动带来的影响。但这却是增长速度放缓有利的典型例子,即以短期阵痛换取长期收益

瑞银集团日前也发布《改革驶入既定轨道》报告称,(中国)多项改革措施已经推出,未来将有更多的改革措施陆续出台。我们认为近期的改革并不会拖累,而是会有助于中国经济守住稳增长的底线。

事实上,反映中国制造业活跃程度的PMI数据已较3月小幅回升,并结束了连续5个月的下跌态势。正基于此,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和SylviaSheng近日发布报告称,尽管PMI仍低于50,但小幅回升意味着经济活动已经略微有所改善,预计2014年二季度中国GDP增长将温和复苏。

“4月份PMI初值支撑了近期经济增长已经企稳的观点,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也提醒,对中国未来经济逐步温和复苏的展望,是建立在外需小幅复苏、温和的促增长措施落实、基础设施投资有所反弹的基础上。

2014年一季度,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8.6%跑赢”GDP增速。法兴银行报告分析,家庭实际收入反弹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稳定,可为未来消费的稳定增长提供支持。

与较为平稳的消费和投资相比,疲软的出口是一季度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的最大短板。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7%3月当月,中国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2%

对此,恒生银行报告认为不足为虑。报告分析,下跌主因是去年同期热钱流入推动内地对港贸易虚高,除去对港出口,3月份内地出口仍增6.7%;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特别是美欧走出衰退将为中国出口增添动力。同时,新增出口订单指数、汇丰PMI新增出口订单分项指数等出口领先指标持续改善,或显示中国出口将继续增加。

对于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动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已明确指出,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多家外资投行据此研判,中国的经济政策将继续微调,实施小规模刺激措施,以消减硬着陆风险。

摩根大通朱海斌预计,未来官方将出台更多促增长措施,但规模不会太大,包括对铁路和保障房建设、环保和清洁能源投资,并加快结构性改革步伐,以释放包括民间投资在内的潜在国内需求。

美银美林陆挺亦预计,3月份经济的适度回暖,仍不足以实现全年7.5%左右的增长目标。因此中国政府将会实施小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侧重于在农村地区实施特殊信贷政策,和保障性住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资料来源:中新社)

 

蔡洪滨:中国消费被严重低估

 

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学术界有不少批评的声音。体现在当前政策导向中的一种主流观点是内需失衡,即所谓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过多,消费太少。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其主要原因是对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存在误读。

先说消费问题,我认为,如果按国际可比口径算,中国消费被严重低估了。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的住房消费被低估。美国住房消费占家庭消费的20%,占GDP14%,其计算方法是:如果你租房住,租金就是你的住房消费;如果你是自住房,也按等价租金来计算。中国的住房消费仅仅占居民消费的8%,占GDP3%,比例相对较低,其主要原因是统计口径不一致。我们不是按等价房租计算,而是对房子的历史价格按照50年折旧来算。如果按国际同口径计算,中国住房消费占GDP的比重至少低估了5%

第二点,服务部门的消费被严重低估。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印度是57%,泰国是53%,而中国仅45%。人们经常拿这个数据来论证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比重太低,但是数据背后的不可比性往往被人们忽略。以医疗和教育消费为例,中国医疗价格是国家管制的,教育价格也被人为扭曲,都未能反映真实的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中国服务业存在大量的家政、中介等非正式的现金交易,他们的劳动产出没有纳入统计。

此外,在中国特殊的会计制度下,政府部门的三公消费、企事业单位的各项招待费用,这些条目都没有被统计成消费。我们曾经用世行大范围的企业调查数据做过一个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的差旅费和招待费占GDP的比重远远高于国际水平,这些不同形式的个人消费,在中国的会计制度中都变成了企业成本。

如果用以上因素对统计结果进行调整,我觉得最保守估计,中国的消费占GDP的比重可以提高大概10个百分点,在6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再来看投资。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多年来被严重高估。将每年各省公布的当地GDP数据加总起来,都要高于中国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数据。例如,2009年各省GDP高出全国2万多亿元,2012年高出5.76万亿元,2013年高出6万多亿元。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各省之间在统计中的重复计算,二是地方政府的政绩注水,这两者都主要集中在投资领域。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认为中国经济中消费低估了10%,投资高估了10%,加在一起GDP总数可能差不多。现在官方统计投资占GDP比重47%,比重应该减少10%,也就是37%左右。日本、韩国早期经济增长的时候,投资占GDP比重也是40%左右。据此判断,中国经济不存在失衡问题,我们的投资比例仍在正常区间。

有人说37%的投资比例还是过高,美国现在投资仅占17%,发达国家普遍不到20%。这种简单类比是非常错误的。经济学上并没有最佳投资比一说,因为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情况都不一样,投资比例多少算合适,不能一概而论,没有人能明确告诉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例应该是多少。

对经济形势的错误判断,干扰了我们对政策导向的选择。中国经济现在增速放缓,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在所谓的调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框架下,一些正常的合理投资受到质疑,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不但公共投资的积极性下降,民间投资积极性也受影响,很多民营企业家持观望态度。

刺激消费抑制投资,也就是所谓的再平衡,不会使中国经济回到正确的轨道,只会使经济在错误轨道上越行越远。中国经济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民营企业投资没有信心,没有可能做长期投资,这是经济持续下滑的最深层原因。这种认知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经济还会持续下行,真的有可能导致衰退甚至危机。

我们要纠正这个错误判断,必须回归经济增长的本质。官方所谓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都是从需求角度讲,总需求的调整只是短期之内调节宏观经济的平衡,解决不了长期经济的增长问题。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增长要依靠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是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质量改进提升生产率,这才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资料来源:新华社)

 

海外学者驳唱空论: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仍然平稳

 

中新社北京427日电(李晓喻)中国经济会如近期唱空论所预言的那样走向衰退吗?一些海外经济学家的回答是:不会,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仍然平稳。

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创2012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新低;包括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内的多个重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有明显回落。

伴随着相对疲软的数据,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再度响起。有评论认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沉重,危机四伏。

对此,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撰文指出,虽然有所放缓,但中国经济增速的成绩单在世界范围内仍属优等生。更重要的是,这次增速降低是中国官方主动调结构的结果,并非意料之外。

马丁·沃尔夫认为,随着中国不再单纯以GDP作为官员政绩的唯一考核标准,国际分析师们也不应当只靠GDP数字来解读中国经济。

事实上,尽管一季度GDP增速跌到7.5%,但平稳的物价涨幅、向好的就业形势对关心中国经济形势的人而言,无疑是一颗定心丸

日本佳能全球经济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濑口清之评论说,中国就业和物价比较稳定,宏观经济运行仍然平稳。

此前亦有分析人士提醒说,与经济增速相比,经济结构的变化才是当前更值得关注的重点,沿用老方法研判中国经济已经不合时宜。

端倪: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9%,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民间投资占比等指标也有所提升。

马丁·沃尔夫指出,经济转型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改革政策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此时决策者需要坚定不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市场也应宠辱不惊,避免大喜大悲当中国政府展现了如此的自信和坚定时,没有必要为7.5%以下的增速感到不安。

除经济增速下滑外,房地产市场遭遇逆风也是部分唱空论的主要依据。

近期,中国楼市降温态势日渐明显。据官方数据,一季度中国主要城市房价涨势渐趋温和,其中3月房价环比上涨城市数量创一年来新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亦较去年同期明显回落。房地产企业降价出售楼盘的消息更是层出不穷。

有人担忧,中国一度高歌猛进的房地产市场存在大量泡沫,当前房价疲态尽显正是泡沫被挤出的结果,这或将导致楼市走向崩盘,进而严重影响整体经济。

对此,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邹至庄分析说,此前中国城市房地产总体价格大幅上升是受供求关系决定的,没有发现泡沫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大大刺激了需求,但房地产供给增速有限,导致房价显著抬高。

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楼市有泡沫。瑞士国家银行前行长菲利普·希德布兰德指出,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分化。虽然三四线城市有住房供给过剩压力,但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基本面仍然健康,无需过度担心。

(资料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