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金融
美国TPP 谈判遭遇内外阻力
新一轮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部长级会议25日在新加坡落幕,与会各方未能达成任何协议,也未打破美日谈判僵局,未能为完成TPP谈判设定最终时间表,美国政府主导和高调推动的TPP谈判正在国内外遭遇强劲阻力。
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二任期开始就将TPP谈判纳入其核心政策议程,并期望在去年底之前完成相关谈判,以此为样板重构亚太贸易版图和重塑全球贸易规则。但由于美国和日本在农产品与汽车业市场准入方面存在巨大分歧,谈判一直进展缓慢。
在本轮TPP新加坡谈判之前和谈判期间,美国贸易代表迈克尔·弗罗曼与日本经济财政大臣兼TPP担当大臣甘利明就分歧进行了多次双边会谈,但终究未能打破僵局。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日分歧主要在于:日本坚持保留大米、牛肉、猪肉、乳制品、小麦和白糖等敏感农产品的关税;美国希望日本消除技术壁垒以扩大美国汽车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但不情愿应日方要求取消日本汽车的进口关税。此外,不少美国国会议员声称日元大幅贬值损害了美国汽车业的竞争力,要求将禁止操纵汇率纳入TPP协定条款,使贸易谈判复杂化。
专家普遍认为,由于美日经济规模占12个TPP成员经济总量的70%以上,美日能否就市场准入达成妥协是TPP谈判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新西兰贸易部长蒂姆·格罗泽说,从某种程度来讲市场准入是任何贸易协定的核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贸易谈判专家德博拉·埃尔姆斯说,美日在市场准入方面未能取得进展,使TPP其他成员推动其他敏感议题谈判的意愿减弱。
尽管本轮TPP谈判会后发表的联合公告称,会议朝着最终达成协议的方向“更近一步”,但并未提及下一轮谈判的时间和地点,也未设定完成TPP谈判的最终时间表,再次表明谈判遇阻,各方对完成谈判没有足够信心。
美国国内方面,TPP谈判议程在民主党内部正遭遇强劲阻力。近期,美国参议院多数党(民主党)领袖里德和众议院少数党(民主党)领袖佩洛西先后分别表示反对今年1月份两党议员联合提出的“快速道”授权议案。美国副总统拜登日前在与民主党议员的闭门会议中也承认,“快速道”授权议案短期不大可能在国会推进。
所谓的“快速道”授权,又称贸易促进授权,国会将为美国政府设置贸易谈判目标,作为交换,国会承诺一旦达成贸易协定,就将迅速对其进行直接表决,不对内容作任何修改。
一般来讲,如果美国国会不批准“快速道”授权,TPP谈判就会遭遇阻力,因为谈判成员会担心即使达成贸易协定,也会遭到美国国会的反复修改,因此妥协意愿会大打折扣。
美国国会将在今年11月份进行中期选举,美国企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克洛德·巴菲尔德认为,里德力图保住民主党在参议院的多数席位,因此并不希望今年就“快速道”授权和贸易协定进行投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贸易政策专家斯科特·米勒也认为,美国国会不大可能在2015年之前对任何贸易协定投票。
报告称美国企业追加在华投资意愿降低
上海美国商会25日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商业报告》显示,尽管大多数美国企业对未来5年内的在华业务前景持“乐观”或“略显乐观”的态度,但表示将追加在华投资的企业比例却从2012年的74%降至2013年的65%,其中,更多的企业将开始进入中国飞速发展的服务业市场。
上海美国商会称,美国企业“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趋势仍在持续,有59%的受访企业表示,为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它们主要在中国生产,或主要从中国采购商品和服务。86%的受访美国企业对未来5年内的在华业务前景持“乐观”或“略显乐观”的态度。
美国在华企业界对新一届中国政府和中共领导层的改革表现出极大兴趣。其中,新一届政府表示经济不再以政府投资为导向,而是要实施经济改革,让市场在中国经济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点被认为对外资企业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也致使美国企业降低了在华业务的增长预期。以往超过15%的企业年增长已经发生变化,有51%的企业表示,它们预计同比年增长率在10%以内,而在2012年的调查中,预期如此之低的受访企业只有42%。上海美国商会预计,这种趋势还会继续。
中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高企的成本、人力资源制约、竞争和不明确的监管环境,是美国企业在中国面临的几大主要挑战。其中,运营成本的逐渐攀升连续第三年位列首要商业挑战,有89%的受访企业称,大量日益增长的各种成本阻碍了它们的在华业务。人力资源制约和本土竞争分别位列第2和第3大挑战。
出于上述原因,表示将追加在华投资的企业比例从去年的74%降至2013年的65%,在全球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中,20%的受访企业将中国列为第一大目的地,同比下滑1个百分点,在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中,选择中国的受访企业比例同比下滑8个百分点,为46%。
将中国作为一个低成本和出口导向型产生的平台,一度是许多企业的典型战略,如今却变得越来越少见。2013年,23%的受访企业表示,它们的主要战略是向美国或中国之外的其他市场出口,与2012的调查结果持平,但与2011年的31%相比出现大幅下滑。
随着全球市场的改善,美国企业对中国高速增长的依赖性正在减弱,转而设法将其在中国的业务整合到它们的全球运作之中,并将中国业务视作一种独特的运营形式予以重点关注。
当然,不同领域和行业对挑战的反应也存在巨大差异。例如,难以获得经营许可(34%)和不公平的采购方式(24%)等问题,为医疗企业带来的障碍最为严重,这反映出该行业快速发展的新属性。与制造(7%)或零售企业(9%)相比,投资限制为服务性企业带来的障碍往往更为严重(16%),这反映了中国的监管和政策壁垒、日渐严格的政府审查以及其他挑战,可能会限制医疗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有些行业并没有强烈地感觉到前几大挑战所带来的影响,这也许反映了这些领域中,外资参与的成熟性。例如,作为外资企业在华历史最悠久的领域之一,各电子企业表示与其他受访行业相比,它们在获得必要许可方面受到的阻碍最不严重。
不过,尽管美国企业追加在华投资的意愿有所下降,但另一个现实是,它们在中国的业务形态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上海美国商会称,2013年,在华美国企业的体验和经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类似于发达市场,更多的企业开始进入服务领域,以前采取中国生产海外销售模式的企业纷纷转型,逐步转向为中国本土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尤其是着眼于飞速发展的服务业市场。
调查数据表明,美国企业正在充分把握中国服务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2013年,服务业占在华美国企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52%),同比增长11%,相比之下,制造业只占2013年美国企业总收入的37%,下滑10个百分点。
美国企业的反馈与上海乃至全中国的经济态势相吻合。例如,上海市政府制定了推动服务业发展,并计划于2015年前使服务业占本市经济的约三分之二。于2013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是上海市政府在发展服务业并吸引更多外商投资采取的又一举措。根据上海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尽管上海经济在2013年前三个季度增长7.7%,但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更快,同期增速达9.1%。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个季度,服务业占上海经济的61.6%,较去年同期的60.4%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