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五大央行观察
美联储新副主席料在6月会议前履新或预计将加息
美联储下周将举行新一度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不过受到国会表决议程的限制,副主席职务在本月的会议上仍将空缺,但如果此后一切状况进展顺利,那么候任副主席费希尔将能够在6月份的下一次会议开始之前正式履新。
而业内机构指出,美联储新副主席费希尔料在今年二季度通过国会参院表决正式就职的前景,这在时间上是相当微妙的。因为费希尔可能会在下次FOMC会议开始之前就利率政策前景作出预测,而预测结果则可能会在6月中旬的会议结束之后发布。
业内机构认为,费希尔此后所预期的美联储加息政策前景,可能会比各界此前预料者更为激进,在时间框架推至2016年后,情况就更会如此,一旦如此,美联储加息进程就会快于预期,这对于美元指数后市走势将是利好,但是对于短期和中期国债走势将是巨大的利空。
(消息来源:汇通网)
欧洲央行副行长:我们没法点石成金
昨天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列举了该央行未来可能采取的多种宽松措施,该行副行长Vitor Constancio今天警告,社会各界对央行的期望太高,央行没有点石成金的魔法来刺激经济增长。
本月法国等欧洲国家就欧元走高向欧洲央行施压,希望欧洲央行可以帮助压低欧元汇率。Constancio今天在西班牙马德里说:
央行不可能一切包办。
我们没有魔法棒解决这些问题,否则所有国家都会变富有,因为货币政策会包治百病。
昨天德拉吉阐明了三个触发欧洲央行行动的因素:
1、CPI通胀中期前景恶化;2、欧元上涨;3、货币环境趋紧。
德拉吉提到一系列欧洲央行可以采取的非常规货币宽松措施,包括:进一步降低利率走廊、延长现有固定利率无限额贷款项目(LTRO)的期限、启动新的LTRO和购买资产支持证券ABS。
今年3月,欧元区CPI同比增长0.5%,创2009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即便如此,彭博报道预计德拉吉可能也不需要立即行动,可以等本月30日的月度通胀数据出炉,看是否CPI随着欧元区复苏企稳而回升。
(消息来源:华尔街见闻)
英国央行:宽松容易加息难
相比之前在超级宽松道路上的勇往直前,英国央行要想真正大踏步地迈开退出货币宽松的步伐,可能比想象中的更难。这是4月23日公布的英国央行本月议息会议纪要所透露出来的最新讯息。在长达12页的会议纪要中,英国央行再度调高了英国经济增长预期,并传达出对英国经济前景相对乐观的看法,但对于市场广泛议论的加息举措,英国央行则仍旧语焉不详。
随着投资相关领域温和平衡信号的出现,英国经济正在积聚动能。”4月23日在伦敦公布的会议纪要显示,英国央行将今年第一季度英国增长预期从0.9%上调至1%。这是该央行数月以来第二次上调英国增长前景。“预计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只是轻微走弱。”会议纪要还表示,最新的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势头加强,今年前两个季度英国平均增长可能为1%。分析人士认为,据此推算,英国今年上半年的年增长率可能达到3.4%左右。
会议纪要显示,在消费者支出和制造业强劲增长背景下,企业调查数据传达出的更有力信号以及好于预期的英国外贸增长,都导致在1、2月份中,英国所有领域产出都出现持续上扬。会议纪要还显示,家庭和企业支出将得到更低贷款成本以及抵押贷款的支撑。在过去18个月中,上述项目的贷款利率已经大幅下滑。
尽管在会议纪要的字里行间,英国央行对该国经济出现的改善不吝言辞,但其措辞和表态却远未到向市场发出加息暗示的地步。在23日英国央行会议纪要公布之后,市场对英央行加息预期降温,导致英镑对美元和欧元汇率均出现下滑,英镑对美元汇率从会议纪要公布之前的1.6823美元下滑至1.6795美元。而在上周17日,由于市场对英国央行加息预期曾大幅升温,英镑对美元汇率一度升至4年半来的高点1.6842美元。
客观而言,与同期的美国和欧元区相比,英国经济表现更亮丽,通胀相对较高,的确是导致市场对英国央行或将率先加息预期升温的不二理由。但与2009年之后英国央行在穷尽传统货币工具之后,义无反顾地在超级货币宽松道路上“猛踩油门”相比,当前的英国央行在加息问题上不仅不激进,甚至还更为谨慎。
在23日的会议纪要中,英国央行再度强调,决策者们对于经济中存在多大闲置产能以及中期通胀前景方面的分歧不断增强。同时,英国央行还认为,未来仍旧存在名义工资保持疲弱的风险。另外,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拖累。
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与4月议息会议相比,近来英国失业数据好转也可能成为未来英央行提前加息的理由。在4月议息会议召开之时,英国失业率仍旧盘旋在7%的高位之上。而在常规的决策途径中,一旦失业率处于7%之上,英国央行一般不会开启加息之门。但上周出炉的数据显示,英国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按照国际劳工组织标准计算的失业率已从去年11月至今年1月的7.2%降至6.9%。经济学家预计,持续好转的劳动力市场可能会推动英国央行的加息时点早于预期,即便通胀率仍旧保持在英国央行认可的2%“警戒线”之下。花旗银行英国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表示,从23日公布的单独的银行业调查数据来看,未来英国就业数据可能仍将保持强劲,因为英国从服务业到制造业的平均就业意愿,正处在1998年以来的最高点。
但在23日公布的会议纪要中,决策者们对就业市场好转的看法远不及分析师们乐观。自2010年以来,自主就业的增长对就业市场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一半左右。会议纪要显示,有委员认为,最新自主就业的增长,反映出英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但也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掩盖了劳动力市场疲弱”,因为部分个人仍旧在寻找全职工作;还有委员则认为,这也可能是因为福利制度的变革推动更多的人去自主就业。
(消息来源:新浪财经)
日本国债走势无视通胀日本央行很忧虑
日本央行正越发担心日本国债价格不能反映通胀上涨趋势,日本国债收益率有突然上升风险。
2013年3月日本央行出台了有史以来最大宽松政策,在QE大举购债压力下,日本基准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在0.615%附近,与2013年3月相比没有多大变化,尽管通胀率与当时相比上涨了金2.5个百分点。
彭博新闻社援引日本央行内部人士称,尽管黑田东彦表示购买债券对市场利率构成下行压力,当时这不意味日本央行有内部收益率目标。
黑田的忧虑反映日本央行两难的现实,一方面央行希望压低借款成本刺激经济,另一方面决策者要尽可能避免扰乱市场供求机制。
日本央行希望日债收益率能缓步上升,并与经济和物价回升步伐基本同步。
东京金融控股首席经济学家Mitsuru Saito说:
“我非常担心日债收益率飙升的风险。”
“日本央行用大规模购债维持低收益率。即便是日本央行哪怕释放退出QE接近的信号,都可能引发长期收益率大幅上涨。从这一点看,我不知道日本央行如何维持目前的低利率—我认为这将是无法想象的困难。”
(消息来源:华尔街见闻)
中国央行连续3年全球最“富”资产扩张正放缓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央行相继推出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资产负债规模逐渐增大。自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人民银行”)资产规模稳居全球央行首位,远超欧美日等央行资产规模。
据记者查知,截至2013年年底,人民银行总资产规模为317278.55亿元人民币,折合约5万亿美元;同期美联储资产约为4万亿美元,欧洲央行约为3.12万亿美元,日本央行则约为2.2万亿美元。与美欧日央行总资产以本国资产为主不同,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国外资产占到全部资产的85%,对外风险敞口相对较高。
“这是任何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必然经历的阶段。”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记者表示,这种资产结构与中国经济当前增长阶段和人民币汇改尚未完成有着密切关系。
鲁政委还称,随着外汇占款增速放缓,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将自动缩表。国务院参事、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则认为,外汇占款增速放缓只会使得央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但不会导致央行缩表,人民银行仍然可以通过对国内机构的债权增加继续扩表。
人民银行资产规模三连冠
据本报记者统计,截至2011年底人民银行以约4.5万亿美元资产规模在金融危机后首次夺得全球央行桂冠,之后更是连续两年位居全球央行资产规模首位。截至2013年底,人民银行资产规模总额约为5万亿美元,较2012年约4.67亿美元的资产规模处于扩张状态,但增速相比2012年前有所放缓。
而全球的关注焦点美联储,截至2013年底的资产规模约为4万亿美元,比2012年不足3万亿美元的“身家”增加了约1万亿美元,其增长主要缘于第三轮放量宽松下大量购买债券。
作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两家央行,两者资产结构迥然不同。美联储近几年的资产扩张主要缘于QE,也就是大量购买政府债券、住房抵押以及资产支持债券所致。
根据美联储日前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购入的资产规模高达3.8万亿美元,占到其资产规模的90%以上。
人民银行则不同,其2013年末的资产负债表显示,资产总额中的85%源于外汇资产,而对本国政府和机构的债权仅占其资产规模的12%左右。
两巨头缓步扩张
目前国际上并无央行资产规模标准一说。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央行,其资产规模占GDP比重也存在重大差异。
在危机之前,美联储的资产规模占GDP比重一般为6%,同期人民银行资产占GDP比重约为60%;危机之后,美联储的比重大幅上升,2013年末美联储资产占GDP比重为24%,同期人民银行资产总额占GDP的比重为55%。
进入2014年,伴随着QE的逐渐退出,美联储开始缩表,其同时明确将会对目前已经在公开市场上购买的债券持有到期;而高盛的预测认为,美联储资产回归GDP 6%的常规状态至少需要10年时间。
至于人民银行的资产规模是否将进一步扩张,目前市场的预测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异中求同之处在于,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应该会放缓。
鲁政委对记者表示,从长周期的角度而言,随着美国经济进入上行周期,美元进一步走强,中国将告别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时代,由此驱动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可能进入“月满转亏”阶段,甚至进入“自动缩表”阶段。
但夏斌则对记者解释称,尽管近几年来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是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并不能表明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在外汇占款流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扩表幅度会下降,它可以通过扩大信贷来继续扩张。
“我认为整体而言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还是会延续上行的态势。”夏斌表示。
在另外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人民银行主动调整其资产负债表的一个重要信号在于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匹配的货币政策。当前,中国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前一轮全球化和人口红利逐渐释放,与此相对应的货币扩张和人民银行资产扩张或将有所收敛。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重点金融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随着劳动力转移的过程放缓、人口红利窗口的关闭,包括制度性红利的衰竭,都预示着中国未来5~10年会进入经济潜在增速的下移过程,使得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压力大幅减轻,汇率可能会并轨,外汇以及跨境资本的流入力度甚至方向都会发生很大变化。这决定了央行过去货币快速累积、规模扩张的过程肯定是不可持续的。货币化的过程基本上已到尾声,未来5~10年内,货币增速可能会下降一半,只有个位数的增长。”
资产结构长线调整
鲁政委告诉记者,考虑到任何一个处于可持续的高速成长的经济体中,贸易顺差驱动的外汇资产都会快速增加,加之中国此前执行强制结汇政策,人民银行积累大量的外汇资产是具有必然性的,这与1845年至二战后美国积累大量黄金是类似的,当时美国积累的黄金总值占世界总规模的70%。
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4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约3.95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随着中国国际收支逐渐接近平衡,尤其是经常项下顺差降低,中国外汇储备积累增速或将放缓。
2014年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13年国际收支报告》以及2014年一季度进出口数据均显示,中国贸易顺差占GDP比重约2%,一季度数据甚至低于2%,而国际上关于贸易平衡的标准认为,顺差占2%意味着国际贸易进入平衡状态。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外汇占款规模为286303.83亿元,由此人民银行对冲外汇货币投放的人民币占其全部资产负债规模的90%。
不过,这一情况正在发生变化。2013年,人民币单边升值以及境内利差因素导致资本项下净流入明显,这成为外汇储备的来源之一;2014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币走势趋弱对套利资本流入形成抑制,尽管2014年全年外汇储备仍可能呈现净增加,但增幅或将有所回落。此外,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以及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进一步推广,也会在供给端降低外汇储备增量。
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也对本报记者表示,随着跨境资本流动的双向波动,以及人民银行逐渐淡出常态式外汇干预,人民银行因为外汇占款持续增加导致的本币投放将会逐渐缩小,而针对本国机构的信贷或公开市场操作增加的资产将在全部资产份额占比上行。
“但鉴于人民币没有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功能,人民银行不可能像美联储那样持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外汇资产。”鲁政委对本报记者表示。
从理论上而言,对一个拥有足够国际化的货币的央行或者国家而言,其根本不需要持有任何外汇资产。
(消息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