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国际货币每日综述:全球五大央行观察

全球五大央行观察

 

美联储料再缩减100亿美元QE 平静之下暗藏分歧

 

美联储(FED)决策者本周料将继续削减其大规模购债刺激计划,然而在美联储貌似意见一致的平静表面下,却潜藏着深刻的分歧,如何为今后更加困难的决策做好准备,决策者对此各有想法。

美联储主席耶伦(Janet Louise Yellen)几周前对联储会议议程给出了暗示,当时她列出官员们需要追踪的三个问题:就业市场产能闲置的程度、通胀率是否将回升至联储的2%目标、以及可能让经济复苏脱轨的因素。

她表示,意外的迂回曲折可能迫使美联储偏离原先与市场充分沟通过的预定轨道,即今年稍后结束资产购买计划并在2015年加息。

耶伦及其同僚正在争论,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下才具备升息的条件,美联储应该在升息之前还是之后开始允许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收缩,以及联储是否应该对某些市场出现资产泡沫的风险作出回应。

美联储官员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看法分歧,因此对于最好的升息长期计划也没有共识。但和面临通缩威胁的欧洲央行不同的是,美联储没有需要迅速调整政策的压力。美联储将在周二(429)和周三(430)召开政策会议。

Newedge的固定收益策略师Annalisa Piazza称,在这次的美联储政策声明中,我们不认为会出现任何重大改变。该政策声明将在北京时间周四( 5 1 )凌晨02:00发布,但不会包含新的经济预估,也不会举行会后记者会。

近期的数据大致符合美联储的看法,即冬季时的经济放缓情况是因为异常严峻的气候所致。此外,自从美联储1月开始缩减资产买进计划以来,债券收益率下滑且股价走升,市场景况并未威胁到经济动能。

相对的稳定景况,让美联储可以连续第四个月决定将每月买债规模减少100亿美元。这会将购债规模降至每月450亿美元,让美联储今年稍后结束量化宽松举措的计划达成一半左右。

由于美联储官员上月已调整过对低利率的承诺,现在可以钻研长期策略,作为最终升息时的指导方针。

升息:凭感觉

3月的政策会议上,除一人外所有官员均支持一项新承诺,即在结束购债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维持利率在近零水准。美国明尼亚波利斯联储主席柯薛拉柯塔(Narayana Kocherlakota)是唯一一个持有异议者,他已经表明将不继续反对。

此后,数位美联储官员表示,联储应该更加明确将于何时升息。波士顿联储主席罗森格伦提出,在美国经济距离达到联储就业和通胀双目标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美联储都将维持利率在近零水准。

达拉斯联储主席费舍尔(Richard Fisher)则严厉批评这种观点。这种事情凭感觉。他本月稍早对记者称,我认为不能对此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我希望我们可以,但我认为那不是负责任的货币政策。

未来几个月决策者需要回答的另一个问题是,试行的逆回购操作是否将成为一个重要政策工具。当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时,逆回购操作将暂时回笼金融体系中的现金,或将有助于控制市场利率。

渣打银行分析师Thomas Costerg表示,相对平静的债市允许美联储对统揽全局的主题做出反应。要求阐明退出策略及一些流动性措施作用的压力日益增强,不过美联储不大可能现在就此作出决定

(消息来源:汇通网)

 

欧洲央行诺亚:强势欧元是有力的通缩因素

 

欧洲央行(ECB)管委诺亚(Christian Noyer)周一(428)指出,当前欧元的强劲走势,是一个很有力的通缩因素,而低通胀现象可能会在欧元区持续一段时间。

诺亚为现任法国央行(Bank of France)行长,他在每年致函法国总统的信中表示,闲置产能、以及企业与政府的去杠杆,创造了一个低通胀环境,同时这一低通胀可能会持续一段较长时间。

虽然他不认为有迫切的通缩或物价下行威胁,但诺亚表示,欧元的强势加重了通胀偏低的问题。不过,他认为,强劲欧元是由资本流动导致的,而不是货币政策。

诺亚称:鉴于进口在欧元区区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这样的汇率走势是重要的通缩因素。汇率上升相当于货币政策意想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紧缩。

当前欧元兑美元约为1.38,欧元走强压低进口物价并打压整体通胀,3月欧元区通胀率降至0.5%,远低于欧洲央行略低于2.0%的目标。

诺亚表示,如果有必要,欧洲央行愿意采取非常规措施。

诺亚关于强势欧元的观点响应了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基(Mario Draghi)近期的言论,后者表示欧元走强可能引发政策变动。

德拉基上周重申了这一立场,当时他表示,若欧元区通胀前景恶化,央行可能启动全面的资产购买计划。

诺亚还提到,对于总统奥朗德(Francois Hollande)关于政府费用和支出的计划,时间安排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法国企业也面对着过多的繁文缛节。

(消息来源:汇金网)

 

各大机构点评英国央行会议纪要

 

英国央行(BOE)公布的49日会议纪要显示,英国经济复苏延续早前强劲势头,但对于经济闲置产能问题以及中期通胀前景,央行政策制定者之间还存在分歧。

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PC)委员认为,随着经济持续复苏,实质薪资有可能走上持续上涨之路。但是,MPC委员会成员们不能确定在不刺激通胀的情况下,英国经济能有多大成长空间。

会议纪要还显示,对于经济中存在多大闲置产能,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对于这个问题以及中期通胀前景,委员们的看法不一。

摩根大通英国经济学家Allan Monks认为,日内公布会议纪要没有任何让人惊讶之处,近期官员已经表现出了对经济下滑程度观点的分歧。

Monks称,会议纪要的亮点是关于近期就业市场上扬的推断,MPC委员倾向于认为近期就业市场改善是一个反应员工倾向性的长期趋势,而不是没有工作岗位。

巴克莱欧洲经济学家Philippe Gudin称,MPC委员认同英国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但是关于经济下滑程度仍存在一定分歧,他们认为经济中的闲置产能抑制通胀的快速上行。

高盛英国经济学家Kevin Daly认为,央行讨论了闲置产能,并将焦点集中在了就业市场的自我加强。MPC承认如果经济增速加快而产能不能快速增长,物价压力将会增大。

花旗外汇分析师Valentin Marinov称,英国会议纪要显示出不断增强的经济增长预期,并且没有中期通胀压力。

他认为,英国央行将会在5月份降低其对闲置经济产能的预估,这将对英镑有利。

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前景没有立刻改变,令看涨英镑的投资者受到鼓舞,在425日英国零售数据公布前,可以逢低买入英镑。

加拿大皇家银行经济学家Sam Hill称,会议纪要并未传递太多内容,市场已经知道官员对于经济闲置产能的预估存在分歧。并且会议纪要重申,近期短期利率波动的可能性较低。

ING英国经济学家James Knightley认为,英国央行开始显示出了分歧,若经济数据持续向好,也令一些英国央行官员打算对近期采取行动投下赞成票。

(消息来源:FX168

 

日元后市关注黑田东彦讲话及央行报告

 

周一欧市早盘,美元/日元于102.23一线附近震荡交投。目前投资者密切关注日本央行政策会议。许多人认为日本央行不太可能改变货币政策。

环球外汇428日讯--周一(428)欧市早盘,美元/日元于102.23一线附近震荡交投。在周二日本全国假日之前,交投仍冷清,另外,本周晚些时候还有一系列重大事件,同时也有一轮经济数据将要公布。

汇价此前已连续三个交易日走低,在乌克兰局势紧张和日经指数下跌的情况下,投资者吸纳日元。在地缘政治局势紧张或金融市场不稳的时期,日元通常被视为避险资产。

目前投资者密切关注日本央行(BOJ)政策会议。许多人认为日本央行不太可能改变货币政策。但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将在会后发表评论,同时周三也将公布日本央行半年度经济报告,如果黑田东彦和央行报告做出央行未来可能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暗示,那么可能会导致日元走软。

法国农业信贷央行(Credit Agricole)驻东京负责外汇业务的执行董事Yuji Saito表示,如果黑田东彦讲话基调偏软,且日本央行经济报告中出现许多风险因素,那么可能增强人们对日本6月和7月潜在放松货币政策的预期,这或有助美元/日元走强。他预测本周剩余时间,美元/日元将在101.50-103.50区间波动。

(消息来源:环球外汇网)

 

继续底线思维央行高层强调必须谨慎对待去杠杆

 

中国央行一高级官员周一公开撰文指出,现在必须谨慎对待企业和政府去杠杆,盲目的去杠杆行为将打击已经放缓的经济增长。

中国央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在中国证券报上撰文称,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不在于杠杆率的绝对水平,而在于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可能引发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薄弱环节风险。

他强调:

一方面要警惕高杠杆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不可盲目采取去杠杆措施。

应当采取健康积极渐进的手段去杠杆,即通过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逐步化解高杠杆。

最近几年以来中国债务规模迅速增长,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4万亿元刺激措施,推动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积累的大量债务。

徐诺金说由于我国地方债务很大部分表现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这部分债务同时计入企业部门债务,企业杠杆率与政府杠杆率存在重叠,因此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在2009年也出现了突增。

审计署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份中国地方债余额总计达到17.9万亿元,中国政府债务对GDP比率约为58%

据标准渣打统计数据,2013年年底中国信贷对GDP比率达到215%,债务率升高可以认为是金融业潜在风险提高的反应。

周小川本月初表示,政府一定不能放松对企业部门高杠杆率风险的警惕。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市场对于中国企业高杠杆率的忧虑一直没有减轻,而今年中国决策者决定让市场在经济发挥更大作用,导致经济增长一季度迅速放缓,进一步推高了对高杠杆潜在风险忧虑。

徐诺金在中证报撰文称,对杠杆率较高的部门,要适当引导杠杆增速放缓,千万不能生压硬降。对杠杆率还有增加空间的部门,调节杠杆时要注意风险隐患。

(消息来源: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