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名家思想精粹
CF40 成员解析中国经济“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这一重要表述,引发各界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人用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经济。“新常态”已成当前最热的经济关键词。
今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14 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新常态”进行了如下描述:“传统增长引擎减弱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并存,增长、就业、物价、环境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匹配关系正在变化,经济运行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和新常态”。
“新常态”是一个新的经济术语,发端于美国。2012 年 10 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执笔的 CF40 第三季度宏观政策报告,以“适应经济增长‘新常态’”为题,提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已经下降,7%-8%的增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常态’”。这是国内学者首次将“新常态”带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语境。
新一代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的选择。那么,如何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常态”?“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方式有何特征?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政策重点将如何变化?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多位成员从不同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解读。本期,我们将 CF40 成员、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上海博道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的相关表述进行了整理,供您参考。
马骏:对新常态问题的研究,要搞清楚三件事。一是搞清楚经济增长潜力,科学判断经济增长潜力是避免过度刺激的基础。二是搞清楚我们要保的到底是 GDP 增长,还是就业增长,还是合理的失业率。三是在有了正确调控目标之后,如果确实需要一定程度的刺激,那么应如何避免刺激带来太大的后遗症,包括杠杆率上升过快、经济结构重型化、国进民退、产能过剩等。
贾康:我对“新常态”内涵的基本判断是,我们面临着经济运行状态的阶段性改变,中国潜在增长率看来很明显要下一个台阶。表现是以增长速度为代表的运行态势的探底过程,在这个探底过程中面临矛盾凸显期、经济运行的换档期、前段扩张效应的消化期,以及改革攻坚克难的推进期。在向“新常态”的演变过程中要抓好“促改革”。
孙明春:“常态”用英语讲应该是 Steady State,因此也可以称为“稳态”,即稳定均衡状态。不过我相信中国经济现在所处的状态不可能是“新常态”或“新稳态”,因为我们现在明显处在一个转型期,是从一个“旧常态”逐步转向一个“新常态”。我们目前所看到的 7.5%左右的增长,只是在经济增速从 10%左右向 5%左右放缓的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站,不可能持久,而是会进一步下滑。目前的经济体制距离我们想要达到的市场化体制还有相当大差距,
很多改革处于试点阶段,很多体制处于“四不象”阶段,所以不可能是什么“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