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态势
向松祚:人民币国际化存在三条路径
日前,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举办的“三中全会后的人民币国际化新时代”圆桌会议上,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指出,全球化格局新的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新的挑战;国际化可能存在三条路径,即贸易路径,金融中心路径和综合路径。 向松祚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在全球化格局下面临新挑战。他表示,对未来全球经济的局势的判断是复苏乏力、失衡加剧,脱实向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最大的核心因素是虚拟经济快速的扩张,特别是全球金融资产。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对全球经济的判断很正确,新的增长动力不明朗。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这个失衡主要有着四个方面:一是经济脱实向虚,实体经济不行;二是失业率继续偏高;三是出现通缩严重;再就是债台高筑,在金融危机里面虽然去杠杆化,但赤字和GDP的比例,债务和GDP的比例没有明显下降,甚至很多国家还在上升。 他分析认为,在新的全球格局下,人民币国际化存在三条路径。第一条是贸易,从贸易结算过渡到金融结算,然后再到储备货币。第二个是金融中心,比如卢森堡、苏黎士。第三是综合的路径完成。本身就是制造中心,又是贸易中心,也是一个金融中心,也是货币中心。 向松祚指出,因为过去40年全球经济出现史无前例的的变化,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制造大国,但不是货币中心、金融中心。在货币金融里面话语权非常小。 三中全会的重要决定对人民币国际化有重大推动。三中全会虽然没直接提人民币国际化,但有几项和人民币国际化直接相关。比如说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国家收益率曲线,资本账户双向开放,包括金融有序开放,还有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
两因素致人民币外升内贬 2014年汇率有望破6
2013年12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0969,在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8.2765。截至去年年底,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35.7%。对于出国留学和旅游购物的人来说,人民币更值钱了。但对于更多没有踏出国门的中国人,则没有这种“赚”了的感受,体会到的却是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8年来,国内很多商品的售价都已翻了几倍。据统计,在人民币升值的这段时间里,国内CPI年均上涨3.1%,人民币呈现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象。
■分析
两因素致“外升内贬”
1.我国采取的是有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对国际资本流动存在较强的管制。在此背景下,国内存在着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通胀预期,使得人民币对内贬值。
2.我国经济增速依然较高,国际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在供给有限、需求上升的情况下,带来了人民币对外升值。
■如何化解
推进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日前以其个人名义撰文表示,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继续推进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只有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才能避免人民币在事实上的单向升值,形成可升可降、升降随市的市场化导向,尽力减少人为扭曲和市场不良预期。
■预测
2014年人民币有望破6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的存在,使人民币对美元仍有持续升值的压力。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可能继续保持小幅升值态势,“汇率破6”是大概率事件。大华银行集团投资者关系及研究部主管许洲德预计,截至2014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适度、缓慢升至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