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五大央行观察
美联储政策正常化必须牺牲房地产市场?
1.美联储货币政策专家Tim Duy认为,总的来说,很大程度上说经济仍然按照美联储的剧本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预期不会出现重大的政策变化。我预期,FOMC声明将会显示进一步确定一季度经济增长的疲软是恶劣天气的影响,低通胀仍然值得担忧,同时重申只要通 胀仍令人担忧,美联储就承诺维持低利率。同时,将进一步削减100亿美元/月购债规模。
2. 尽管经济数据全面回暖,但有一个领域的数据并没有好转——该领域正是在2007-08年把美国经济拖入危机的房地产部门。Tim Duy认为,房地产的疲软是美联储“急于”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所必须支付的代价:美联储可能会认定房地产是令人担忧的领域。实际上,最近该部门的疲软看起来和天气因素无关。相反,房地产的疲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区域房价走高,收紧的抵押贷款条件,不够高的就业增长,相对于房价较低的薪酬水平,关于购房财务效益的不确定性,建新房收紧的融资环境,可建房地块有限,以及其它供应端问题。...你可能很快地总结道,在过去十年里房地产市场的轮廓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不知道能否(或什么时候)恢复到过去被认为正常的环境。
3.从美联储开始谈论缩减QE以来,抵押贷款利率已经上升了约100个基点,这可能是房地产市场疲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房地产市场缺乏政策收紧的抵消性因素。然而,美联储不大可能改变当前的安排。美联储希望结束资产购买,而抵押利率走高是必须支付的成本。暂时来看,房地产疲软对政策的影响只是令美联储重申长期低利率的承诺。
4. 关于美联储为什么要急于实现政策的正常化,有的人认为美联储已经感到在下次遭受经济衰退前摆脱零利率下限的巨大压力,但Tim Duy不同意这个观点:政策制定者明白到,他们不能急于正常化利率水平,因为这样做会有反效果。过早的紧缩将只会导致低利率环境维持更长的时间。
(消息来源:华尔街见闻)
欧央行行长德拉吉:欧央行目前不会开启大规模QE
1.德拉吉表示,欧洲央行在必要时会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已经为此做好准备。欧洲央行思考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措施,包括负利率和QE,以避免欧元区经济陷入通缩的风险。不过,德国政府和央行官员们是QE最强烈的反对者,他们担心欧洲央行超越权限。德拉吉重申,尽管欧洲央行预计通胀会处于低位相当长时间,但还未看到通缩风险。
2. 此前德拉吉曾表示,欧洲央行官员们一致同意,若经济复苏需要支持,可以使用非常规工具。若中期通胀前景恶化,欧洲央行会进行广泛的资产购买。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也表示过对QE持开放态度。
3. 欧洲央行另外两位高级官员也发表了讲话。欧洲央行副行长Constancio表示,欧元区经济在复苏,欧洲央行在思考货币政策时不只是关注4月通胀数据,可以动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欧央行执委Christian Noyer表示,强势欧元严重影响通胀水平的提升。闲置产能、企业与各国政府的去杠杆,创造了低通胀环境,可能会持续相当长时间。虽然没有迫切的通缩威胁,但强势欧元使低通胀恶化。考虑到进口在欧元区GDP中的比重,当前汇率走势是通胀低的重要原因。
(消息来源:华尔街见闻)
英国央行卡尼:经济复苏范围开始扩大,MPC安于低利率
1.英国央行(BOE)行长卡尼(Mark Carney)在周二刊出的专访中表示,英国经济复苏已开始扩大,初步迹象显示复苏将可持续。
2.卡尼表示,英国货币政策委员会(MPC)安于当前利率处于纪录低位的水准。卡尼说,“所有迹象都显示复苏层面正开始扩大,我认为我们当前态度是审慎乐观的。我们都希望复苏能维持住,初步迹象与此相符。但我们需看到每个领域和薪资当前水准有实质增长。”
3.卡尼还强调,当利率上升时其走势将渐进且升幅有限。
(消息来源:汇通网)
双料宽松助力日央行规模猛增至2.2万亿美元
1.受日本2013年启动的QQE(质、量)双料宽松影响,日本央行去年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截至2013年底,日本央行总资产规模为2.2万亿美元(224万亿日元,为避免汇率波动影响,以下采用日元计价),位居全球第四。不过从增速而言,在全球主要央行中,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是最快的。
2.从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来看,其持有的政府债券占其全部资产的80%以上,大举购债单项直接引发了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相比其他子项而言,日本央行通过信托公司购买的ETF基金增幅也比较显著。ETF是一种风险资产,价格下跌的风险远超国债,日本央行自2010年开始购买此类风险资产,2013年持有此类资产的总额已经从2012年的1.4万亿日元增长到2.5万亿日元。
3. 日本央行本轮量化宽松在2014年将继续进行,其质量宽松旨在通过其购债的公开操作在2013和2014年两年内将货币基础翻倍到270万亿日元。根据日本央行公布的货币基础数据,2013年底,日本央行货币基础比2012年138万亿日元增加了34%,即达到185.4万亿日元,如此计算,2014年新增货币基础规模在85万亿日元左右。
(消息来源:环球外汇网)
央行:打破刚性兑付允许高风险产品违约
1.中国人民银行在长达205页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表示,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打破刚性兑付,顺应基础资产风险的释放,让一些违约事件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自然发生”。增强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的风险意识,树立“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当理财产品出现兑付风险时,应合理界定理财发行方、渠道方和投资者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各自承担相应的风险,以此推动理财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
2. 央行认为,应当有序打破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的理由之一是:刚性兑付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刚性兑付导致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诱发投资者资产配置不合理调整,抬高了市场无风险资金定价,引发了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动。资金加速流向高收益的理财和非标准化债权产品,商业银行的存款流失,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保险行业的资金被挤出。市场无风险利率上升,也造成蓝筹股市盈率下降,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低迷。理由之二是:刚性兑付引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由于长期以来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较少被打破,一些理财投资者的风险承担意愿远低于股票、外汇、基金投资人,过于追求收益,不愿自担风险,如果不能按照预期兑付,可能拥堵机构网点,要求机构偿付资金,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3. 央行还警示:对于银行同业业务的潜在风险应予以关注,2009年初至201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纳入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项下核算的同业资产从6.21万亿元增加到21.47万亿元,增长246%,是同期总资产和贷款增幅的1.79倍和1.73倍;纳入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项下核算的同业负债从5.32万亿元增加到17.87万亿元,增长236%,是同期总负债和存款增幅的1.74倍和1.87倍。远高于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存款增长水平,存在一定风险隐患。
(消息来源: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