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态势
中国央行首次在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下动用外方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新引擎
新加坡华侨银行经济学家谢栋铭称,2009 年 7 月以来,人民币离岸市场经历了四年多的高速发展。在香港、新加坡和台湾三大人民币离岸中心中,包括银行存款、存款证和债券在内的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已经超过 2 万亿元。人民币升值预期、利差以及企业财务成本便利,可谓过去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驱动力。随着今年人民币双向波动明显加大,短期内人民币快速贬值,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将不能再局限于升值预期。人民币贬值是把双刃剑,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离岸市场发展新机遇。首先,人民币波动率的上升有利于未来结构性产品的构建,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供高收益的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来部分弥补人民币波动带来的不稳定性。第二,人民币的双向波动有利于发展离岸人民币贷款市场,随着去年离岸人民币基准利率(CNH HIBOR)推出以及流动性的好转,人民币不再单边升值,这可能会带来更多真正的离岸人民币贷款需求,从而让离岸人民币成为帮助企业在全球扩张的真正融资货币。
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人民币准备好了吗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有强烈的意愿使用人民币进行清算。而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除了流通、结算、支付和投资四个步骤外,人民币还必须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目前的金融改革是否已经为人民币国际化作好了准备?对此,泰国前副总理素帕猜表示,人民币在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前,在中国进行经济改革时,也要不断地强化整个经济体系和货币的信誉度。中国政府已经在三方面提出了要求:中国需要更多的竞争力、需要更加稳定、需要更持续的发展。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可以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资本账户更加开放,或者允许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进行更多结算或者贷款。中国正在做这种过渡,从重视国有银行到重视国有私有联营的银行,或者纯私有制的银行。而下一步私有银行应当受到更多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要想轻松地得到借贷,是需要和高质量的投资环境相挂钩的,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达到这种目的。谈到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条件是否已经成熟,素帕猜认为金融支撑体系十分重要,人民币的国际化关键在于资本账户的可兑换性,需要进一步增强人民币的流动性,中国需要要在国内建立一个深层次的金融市场。
(资料来源:中国外汇网,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