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工作会议
为了促进我国财政金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财政金融科学研究,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聪明才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于2002年设立了以我国著名经济学
姓名
|
推荐学校
|
推荐导师
|
专业
|
论文题目
|
郑志刚
|
北京大学
|
张维迎
|
金融
|
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整合
|
祝丹涛
|
北京大学
|
王梦奎
|
金融
|
论货币同盟形成的条件
|
曾诗鸿
|
社科院研究生院
|
余永定
|
金融
|
金融脆弱性理论—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的监管机制与动态路径
|
张 晏
|
北京大学
|
邹恒甫
|
财政
|
分权体制下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
|
廖楚晖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杨灿明
|
财政
|
政府教育支出的经济分析
|
第二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的颁奖典礼将于2005年11月中旬举行,届
二、2005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课题
1、马海涛——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是信息时代工业化国家为应对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解决日益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而采取的、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为理念的政府改革措施和治理方略。作为一种持续改进和提高政府公共部门绩效的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绩效评估已经成为当今西方各国实施政府再造和政府变革、落实政府责任、改进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能、改善政府形象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具。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适时重建政府管理理论、更新政府管理理念、创新政府管理体制、转换公共政策取向、改进管理方式和提升管理能力已成为政府公共部门的当务之急,而构建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将有助于落实政府责任,改进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能,改善政府形象,推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本课题对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研究拟着力解决现有政体框架下“评估什么”、“由谁评估”、“怎样评估”以及“评估结果如何应用”等若干重大制度和政策问题。研究思路是:首先对政府公共部门、政府公共部门绩效等核心范畴的内涵进行明确界定,对其理论渊源和法律依据进行透彻的阐述,对与政府绩效评估密切相关的各行为主体的职责、权限及其制衡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划分,以解决“评估什么”和“由谁评估”的问题。其次,系统研究西方国家开展政府公共部门绩效的社会背景、制度安排、运作模式、操作流程和实施效果,客观地分析和总结形成完善的、规范的制度和政策的背景和条件,研究支撑其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因素及内在规律,考察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对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影响,为我国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个视野性分析平台。最后,在广泛比较、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和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具体操作方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着力解决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目标难、指标难、执行难和应用难等问题。
本课题的成果形式分为阶段性成果与最终成果,阶段性成果一般为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最终成果要求以学术专著形式公开出版。
2、张杰——寻求决定一国金融制度选择的基本因素
—— 兼论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方式与绩效
本课题旨在通过引入一些新的社会经济变量,修复和发展既有经济学框架对银行制度选择问题的解释能力,从而进一步回答“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一国银行制度的选择”这一长期困扰学术界和政策层的重大问题。本课题试图重点论证以下命题:(1)不同的制度环境以及社会合作能力决定政府因素与私人因素的不同比例,并由此定义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2)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会对银行制度提出各异的需求;(3)不同的银行制度之间不存在先验的优劣之分。
本课题的研究结论对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启示意义将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1)有助于我们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有关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方式的某些思维定势:(2)中国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制度变迁过程,让国有银行制度与以私人主导型市场经济为依托的银行制度在短期内勉强“接轨”并不必然带来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3)国有银行制度作为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伴生安排,其重要性取决于既定整体制度结构的内在需要与经济中体现社会目标项目的分布;(4)国有银行改革的要害在于有效还原作为出资人的政府的完整市场角色以及优化与此紧密相关的监管制度,而不是简单的市场化行动。
本课题的成果形式分为阶段性成果与最终成果,阶段性成果一般为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最终成果要求以学术专著形式公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