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大活动
八大经济学家联名呼吁:避免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与“情绪化”
——“走向复苏的全球经济与人民币汇率政策”高级研讨会
2010年3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办,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协办的“走向复苏的全球经济与人民币汇率政策”高级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隆重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陈雨露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教授,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左小蕾博士,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贺力平教授,《环球财经》总编辑向松祚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袁钢明教授等八大经济学家联名呼吁冷静、公正、客观地看待人民币汇率问题,避免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与“情绪化”。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杰教授,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汪昌云教授、副主任瞿强教授,财政金融学院涂永红教授、陈忠阳教授和张成思副教授等参与会议讨论。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教授主持。与会国内外经济金融学界的近20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纵论经济大势,指点汇改迷津。
陈雨露教授首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致辞并以“保持汇率稳定、防止泡沫经济、实现无危机增长”为题做主旨发言。他从历史纵深的视角将后崛起国家所遵循的“四大定律”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模式进行对比,认为应当采用国家金融适度控制的“五大工具”来保障中国在未来三十年经济崛起的机遇期实现“无危机增长”;将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以及人民币汇率同时纳入视野的“价格预期管理”,应当成为避免中国出现内生的资产泡沫和泡沫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此基础上,陈雨露教授就如何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以防范资产价格泡沫提出“四点建议”:继续保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争取实现M2的增长不超过20%;采用常规与非常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方式调控资产价格;警惕并积极应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出现的“政治化”、“情绪化”倾向。
刘伟教授对人民币汇改问题的关注则立足于中国经济的根本。首先他明确表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向人民币汇率施压其实对解决美国的贸易赤字与高失业率问题没有任何意义;其次,人民币升值的空间和程度应该取决于中国的国家利益并服从于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最后,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要求以技术创新为主,政府应择机进行市场干预以扩大内需。
李稻葵教授在对美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形势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将目前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归结为一场政治闹剧,认为我国现在经济的核心利益并不在于汇率如何变化,而在于是否掌握了牢牢把握人民币汇率博弈的主动权。据此他提出了掌握主动权并化解闹剧的“三步走”战略。具体而言,首先要牢牢占领信息发布权,道德制高点;其次要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积极沟通交流;最后落脚于中国要真正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型。
左小蕾博士在发言中也表示人民币汇率跟美国贸易逆差、高失业率没有关系,并再一次强调了把握汇改主动权的必要性。同时,左小蕾教授对现行的汇率评估标准表示怀疑,她认为只是根据贸易顺差或三十年来我国劳动力水平的增长就判断人民币汇率被低估是存在误区的;庄健博士认为短期要坚决抵制住来自外部的压力,但“升值对于解决中国的一些中长期问题还是有正面作用的”;贺力平教授与庄健博士持相同观点,他同时反复强调了“实际有效汇率”一词,并认为“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就是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并不必然伴随着贸易顺差或者经常账户顺差转向逆差”。不同于前几位经济学家,袁钢明教授把目光转向日本,指出“以美国为标准”是导致日本衰落的重要原因,所以中国在未来发展之路上要认真汲取日本的教训。作为最后一个发言的学者,向松祚博士当仁不让。他开门见山地反驳了“假如没有美国的压力,人民币就应该升值”这个观点,认为“中国人民币在中国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之前,中国的汇率应该坚决维持稳定,不能搞浮动,更不能大规模升值”。随后,他提出中国发展战略的三个步骤以及五点陈述,并呼吁“重建汇率理论”。
主题演讲结束后,参与讨论的各位经济学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汪昌云教授讨论了购买力能否决定短期汇率,汇率问题“政治化”的三大弊端和中国外汇储备的下降影响美国财政赤字三个问题;陈忠阳教授选择人民币币值稳定作为线索,认为应该“提高整个金融体系应对汇率变化的灵活性和稳健性”;瞿强教授则从回顾日本的经济萧条和大萧条时期美国针对中国的白银法案这两个生动的案例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谈美国汇率大战背后的阴谋;涂永红教授谈到了人民币汇率政策要纳入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中、有效汇率的重要性和避免人民币的单向升值预期等;最后,张杰教授从分享国际货币交易剩余、全球货币博弈、定价权比价格本身更重要、把握汇率水平是一门政策艺术、人民币汇率争执必将常态化和人民币汇率是一系列事件的合成结果等六个方面阐释并总结了大会的观点与成果。
此次研讨会汇集了名家智慧,为探讨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未来走向做出了极具理论性与操作性的理论诠释。研讨会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人民网、新华网、网易、中国网、中国广播网、凤凰网财经、金融界、中国经济新闻网、财新网、搜狐、新浪、和讯网等近20家媒体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报道。
二、学术会议、学术交流
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举办“希腊债务危机和欧元前景”研讨会
3月23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与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联合举办的“希腊债务危机和欧元前景”研讨会,在国际货币研究所会议室成功举行。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主席David Marsh先生,LAFFERTY公司主席Michael Lafferty先生,中信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席所长曹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中国光大银行行长助理刘珺,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李鸿,德国中央合作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陈慧君,《第一财经》日报评论部徐以升主任,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副总经理赵洪武,中国外汇与黄金高层论坛组委会主任郑润祥,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研究处刘文中等3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主席David Marsh首先就希腊债务危机、欧元前景以及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演讲。David Marsh先生从欧元诞生的政治背景讲起,认为欧元的诞生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政治上而非经济上的考虑,同时指出了诸如欧元区经济不平衡、欧元区缺乏政策稳定支持等欧元所存在的不利条件。而这些因素在此次希腊主权危机中被充分暴露出来,继而使人们认为欧元正呈弱化走向。希腊、葡萄牙以及最近存在债务问题的欧洲四国都面临着巨大的融资问题,而德国面对希腊的救助计划又难以拒绝。David Marsh先生认为欧盟将分化为强弱不同的团体。
在谈到人民币问题时,David Marsh先生既称赞人民币是最具潜力的货币,同时也指出其面临的巨大压力,并且对于如何提高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提出了十点宝贵建议,例如:定期公布相关贸易数据、定期更新定量数据、以主动沟通方式邀请英国《金融时报》长期驻扎在央行并定期报道等。
随后,张之骧教授、曹彤行长、肖耿主任、向松祚副所长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之前的话题进行提问,David Marsh先生都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并就中国的货币与香港市场、中国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之间的对比等话题与各位与会嘉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Michael Lafferty先生进行了短暂的演讲并且与众多学者就这些问题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2、“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10春”成功举行
3月13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主办的“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10春”,在明德主楼830会议室隆重举行。原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政研司司长艾学锋,商务部综合司司长刘海泉,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阳向东,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赵海英,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中信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席所长曹彤,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夏令武,汇丰中国副行长贲圣林,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刘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布鲁金斯中心主任肖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环球财经》总编辑向松祚,以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教授,副院长赵锡军教授,副院长、国际货币所所长张杰教授等四十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曹彤副行长主持。
曹彤副行长首先介绍了全体与会领导和嘉宾,并根据国际货币研究所的两大核心议题: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和人民币的国际化,引出本次会议的主题:2010年中国和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布鲁金斯中心主任肖耿教授在会上首先进行了“中国和世界经济挑战情况下解决方案探讨”的主题演讲。肖耿教授通过概括全球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资本和廉价的碳排放,阐释了气候变化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经济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提出化解这一严峻形势的两点意见:一是增加对港币的重视程度,通过促使港币与SDR挂钩来增进国际货币局势的稳定有序;二是放松对通货膨胀控制目标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通货膨胀的正作用。肖耿教授的独特视角为全体与会成员探讨经济挑战背后的解决办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鞭辟入里,引人深思。
会议的第二个主题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环球财经》总编辑向松祚先生带来。向松祚副所长同样紧扣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演讲主题为: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他从IMF预测的全球经济形势入手,分析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并根据财政、货币、汇率三大方面经济政策面临的“两难困境”阐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基本教训,简要概括了经济周期的基本特征,对当前全球经济可能的政策选择提出了宝贵建议。向松祚副所长的演讲层层深入,观点鲜明独特。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赵锡军副院长对两位嘉宾的演讲进行了精彩点评。赵锡军副院长对两位嘉宾的演讲表示了高度肯定与感谢,同时凝练地归纳总结了两位嘉宾的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对于当前世界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
简短的茶歇之后,会议进入互动讨论环节。到场嘉宾们积极发言,对之前两位演讲人的报告或赞同、或质疑,并针对虚拟经济的最大限度、中央银行应确定何种利率水平、人民币升值与否、经济最优组织模式和增长模式、国际货币新格局等几个有关当前经济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与观点,进一步提升了本次会议的学术内涵,将会议推向高潮。
张杰副院长在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点评时讲道:进入21世纪,这不平凡的十年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不小冲击。从管理全球经济的角度来看,张杰教授表示,经济发展不能超过资源边界,并且在创新是经济发展动力的情况下,创新不能超过理性边界,从而使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在新的时代里,新经济的国际大局以及中国崛起的身影是否将改变经济危机的发生与治理方式,全球经济学界是否会迎来继凯恩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大变革,政府、文化、制度等因素是否将进入经济模型成为其内生变量,都将是我们不得不深度审视的问题。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各位嘉宾深入把握中国经济脉搏,观点明确,思想深刻,有争议有交锋,对学术会议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宝贵的作用,也启发着财政金融学院在教学科研领域寻找新的定位;希望在今后的会议中,各位学者能够保持这份学术的踊跃与热情,将自己的最新成果与大家一同研讨,以此促进财政金融学院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
三、特色学术活动
1、财税论坛:我国财政政策的运行及趋势分析
2010年3月10日,财金学院于明德主楼714举办了财税论坛第17次报告会,出席者包括财金学院岳树明、刘晓璐、吕冰洋、贾静雪、张鹤和公告管理学院孙玉栋等教师和一些博士硕士研究生。
公共管理学院孙玉栋教授主讲了报告“我国财政政策的运行及趋势分析”,报告分析了我国近些年财政政策的发展和运行的趋势等问题,贴近现实,分析全面,立刻引起了在座教师和学生的热烈讨论,使整个报告会的气氛非常活跃。
报告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稳健财政政策、200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为实例进行了分析。分别介绍了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效果;2003年稳健财政政策的特征、制约因素、政策方针、具体举措;1998年与2008年政策出台前经济形势背景、措施和成效的对比。根据现实,孙玉栋教授提出了是否是扩张政策、财政投入的领域、挤出问题、体制复归、超收超支、财政风险等问题,以及近年财政收支的安排、我国长期建设国债的发放情况、预算超收超支等现状进行了讨论。最后,报告人提出了几点看法,包括最终要靠民间投资、最终要靠消费拉动、政策的周期性还会进一步显现、政策手段的运用还将进一步丰富等。
2、黄达—蒙代尔讲座:美国金融改革对于两岸金融监理的启示
3月31日上午9:30,我院“黄达—蒙代尔讲座”之美国金融改革对于两岸金融监理的启示在明德主楼830黄达—蒙代尔讲堂隆重召开。来自台湾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黄达业教授及其助理到场为同学们深度解析美国金融改革带来的启示。本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张杰教授主持。
张杰教授首先介绍黄达业教授的相关背景及其学术成就,对黄达业教授不凡的学术跨度与在金融领域的卓著成绩进行了肯定与赞扬,同学们不禁用阵阵掌声表达了对黄达业教授学术高度的敬佩与尊重。讲座正式开始,黄达业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自己的个人背景。黄教授出生于台湾明德水库,并先后于台湾、美国接受教育,对美国、大陆和台湾的金融情况都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随后,黄教授阐述了美国金融改革对于两岸金融监理的启示。其阐述主要围绕五个方面来展开。第一,谁来监理金融监理者;第二,金融监理架构的再造;第三,金融监管思维的调整;第四,两岸监理者监理机制;第五,金融政策权与监理权的区分。此外,他还提出提高两岸金融竞争力的方法,并提出对大陆改善经营能力、提高获利能力、提高服务品质以及加强两岸金融领域合作的的期望。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先后有三名同学就中国政府注资国有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以及国有银行进行海外经营等问题进行提问,黄教授分别予以详细而独到的解答,同学们对黄教授报以热烈掌声。
3、“黄达—蒙代尔讲座”——有关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向的思考
3月31日下午2:30,我院“黄达—蒙代尔讲座”之有关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向的思考在明德主楼830黄达—蒙代尔讲堂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资深高级经济师罗忠敏先生。我院应用金融系主任汪昌云教授出席了本次讲座,讲座由保险系系主任许飞琼副教授主持。
许飞琼副教授首先指出,中国保险业近年来快速发展,超过GDP发展速度,对国民经济做出较大贡献,是我国的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为适应国际保险业发展并继续获得稳健前进,创新地改变发展方式是必经之路。
之后,汪昌云教授向各位老师、同学介绍了罗忠敏先生:罗忠敏先生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罗先生曾任《甘肃经济报》记者、编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甘肃省分公司研究室副主任,兰州市分公司总经理、省分公司副总经理;湖南保险监督管理局局长;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巡视员,现任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并且,他在专业报刊上发表多篇保险方面的学术文章,主编《新保险法案例精析》等著作。
随后,讲座正式开始。首先,罗忠敏先生回顾了中国保险业的成就。中国保险业伴共和国走过了60年历程,经历了几起几伏。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目标的建立,我国保险业出现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保险业已作为新兴经济行业而崛起,中国成为新兴保险大国。
此外,随着我国保险业市场的全面开放,中国保险业国际化水平大大提高,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这一点在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多种组织形式出现以及在国际保险界逐步取得话语权等方面都有具体体现。
罗先生特别强调,中国60年来保险业取得的最大成就体现在06年国务院第23号文件。经过多年探索,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我国把保险作为一种先进的制度设计固定下来,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然而,我们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保险业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接着,罗先生着重对保险业发展方式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目前保险业最突出的四个问题。第一,就产业和经营而言,我国保险业覆盖面不高,有实力的企业很少,各企业业务结构单一,出现“车险”一险独大问题。第二,保险市场秩序非常混乱。公司之间相互对立,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共生思维,使得恶性竞争普遍存在,败坏了社会风气,形成错误的保险文化,日积月累形成行业“潜规则”。第三,保险行业中的多数公司不按照现代金融保险企业制度构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内控体系不健全,保险行业数据严重失真。最后,保险行业缺乏公信力,一个“以诚信立业”的行业社会形象遭到严重破坏。
之后,罗忠敏先生还具体谈到了许多行业缺失,并总结到,由于发展方式落后,我国保险业软实力严重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针对以上问题,他认为中国保险业必须正视软实力问题,狠抓人员素质改善;中国保险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夯实基础,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