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工作简报

工作简报

工作简报2010年第2期

一、重大活动

“2010亚洲金融国际会议”在京召开众专家学者共话亚洲国家金融学术问题

4月23—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与欧洲金融管理学会(EFMA)联合举办的“2010亚洲金融国际会议”在北京艾丽华酒店隆重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袁卫教授,芝加哥大学Luigi Zingales教授,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主任汪昌云教授,专题研讨会主席Michael Guo出席会议;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中外知名高校,欧洲金融管理学会等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就亚太地区金融领域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会议同时吸引了大批高校学生。

“2010亚洲金融国际会议” 旨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深入探讨亚洲国家的资本市场、资产定价、公司金融、公司治理等金融领域的前沿问题,加强国际学术界在该领域研究的合作与联系,深化亚洲国家和地区金融问题的学术研究,推动亚太地区金融市场发展。

23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艾丽华酒店巴黎厅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袁卫教授致开幕词,专题研讨会主席Michael Guo发言,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由衷感谢;并祝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汪昌云教授任主持人,并正式宣布“2010亚洲金融国际会议”开幕。

开幕式后,芝加哥大学Luigi Zingales教授随即就“什么是经理人的目标?”发表主旨演讲。Luigi Zingales 教授首先归纳总结了一般经理人所追求的5种目标,并重点论证了“股票价值最大化”与“公司价值最大化”两个目标之间的短期矛盾性和长期一致性。他指出,对于经理人而言,虽然存在“不易操作”等问题,系列的短期薪酬体系仍优于长期,由此所产生的激励会促使经理人服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长期目标。演讲结束后,对于众多专家、学者的提问,Luigi Zingales 教授都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并与各位与会嘉宾展开了热烈讨论。

随后两天,与会专家、学者在不同会场分别就资本市场、资产定价、公司金融、公司治理等4个议题进行了更加广泛的报告,开展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与会嘉宾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主题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2010亚洲金融国际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二、重要科研项目

6月1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评审结果,我院共有5名教师荣获项目资助。其中,庄毓敏老师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前瞻性问题研究》项目、贾俊雪老师的《我国的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研究》项目荣获重点项目资助。岳树民老师的《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税制改革研究》项目荣获一般项目资助。黄文彬老师的《科研人员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项目、何青老师的《制度变迁、公司信息披露与内部人交易行为研究》项目荣获青年项目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性,项目着力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的平均资助额度为:重点项目20万元,一般项目12万元,青年项目10万元。

三、获奖情况

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被评为优秀高校人民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在教育部公布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第二次评估中,教育部共评出优秀重点研究基地25所,合格重点研究基地105个以及预备期重点研究基地5所,我中心连同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以及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进入优秀重点研究基地名单。

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自2004年第一次评估起,已是连续两次获此殊荣。为了迎接本次评估工作,中心从2008年下半年便开始准备工作,包括整合材料、填写数据库、准备备查文件等工作,直到2009年寒假截止,投入了大量人力工作。同时,中心在四年中竞标项目全部中标,主持项目无延期,因此获得优秀研究基地称号,确实实至名归。

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突破了传统的研究中心独立平行于学院之外的模式,与学院紧密联系,避免了矛盾,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其他研究中心提供了示范作用。

四、学术会议、学术交流

1、 IMF与中国在国际货币新体系中的地位——纪念中国恢复在IMF合法席位30周年高级研讨会

2010年5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承办的“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文简称)与中国在国际货币新体系中的地位——纪念中国恢复在IMF合法席位30周年高级研讨会”在明德主楼830会议室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是财政金融学院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6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陈雨露,原中国驻IMF执行董事张之骧,原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IMF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Il Houng Lee,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Paul Heytens,国务院港澳办政研司司长艾学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纪志宏,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董事长丁国荣,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贲圣林,《环球财经》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以及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副院长赵锡军,副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张杰等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席所长、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主持。

蒙代尔教授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进、国际金融危机的逻辑成因以及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优劣的国别对比等角度分析认为,固定汇率制度应当成为国际货币新体系的现实选择,而且中国经济的超级增长即得益于固定汇率制度;在谈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特别提款权的改革时,蒙代尔教授认为人民币必须成为特别提款权一篮子中货币的一种,而能否自由兑换并不是先决条件。具体而言,人民币在这个货币篮子中,至少应该比英镑更为重要。美元和欧元这两大货币总的权重可以占70%,日元、英镑、人民币各占10%。

陈雨露教授认为此次会议的重要任务是从历史中寻求思想的力量,探求未来30年中国的大国货币制度,并就此提出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与改革的“八点看法”。对于中国而言,陈雨露教授认为只有通过避免对抗和冲突,通过避免汇率政策的重大失误,通过避免泡沫经济,通过尽快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才能在未来三十年真正实现美元、人民币、欧元的“新三元制衡”的国际货币新格局。通过“三步走”的战略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崛起,存在着一条和平、共赢的道路。

张之骧教授分三个十年详述了“中国与IMF”的渊源。在第一个十年中,中国得到了来自IMF的资金支持,第二个十年,中国对IMF做了回馈,不仅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提供了资金帮助,而且承诺了稳定汇率,对亚洲及世界经济稳定做出了贡献。第三个十年,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改革迫在眉睫,中国积极参与其中。

魏本华教授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简介与历史,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内在原因、主导机构和未来方向等方面,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及其相关事宜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II Houng Lee先生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为题,介绍了IMF的相关资源和工具,并指出,IMF的发展方向在于:更多的使用特别提款权,更好的监控资本的流动,加强对双边和多边的交易的监控,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转变为一个实质性全球性的央行。

向松祚先生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现状、战略和前景”为题,从国际货币体系现状、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能的方向选择以及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选择的道路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原则上中国参与改革和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只有三条道路。即其一,跟随美元本位制随波逐流;其二,积极参与改革IMF和SDR,使之成为真正的世界中央银行和国际储备货币;其三,积极推进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最终实现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而这其中,人民币国际化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赵锡军教授的演讲涉及中国金融发展趋势、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国际金融发展新趋势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四个方面。在谈到中国应对之策时,他提出短期我们应该对现有体系的改革,以提升在现有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中期我们应该加强区域金融的合作,实施“去美元化”;长期我们应当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为目标。

最后,张杰教授对会议做了总结。他认为此次会议有“四个重要”,即主题重要、观点重要、嘉宾重要以及会议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并对各位嘉宾贡献的思想与智慧表示了感谢。会议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领域达成广泛共识后顺利落幕。

2、燕山论坛•2010春

2010年4月18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与财政金融学院联合举办的“燕山论坛•2010春”在京成功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陈雨露,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祝卫东,中国证监会法律部主任黄炜,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纪志宏,中国证监会期货二部副主任冯博,中国证监会创业板发行监管部副主任李量,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龚明华,中国银监会统计部副主任苗雨峰等多位金融相关领域校友;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郭海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副院长张杰,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汪昌云,副主任瞿强等三十余位嘉宾出席了论坛。论坛由中国证监会期货二部冯博副主任主持。

郭庆旺院长首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郭院长表示,本届“燕山论坛”是新轮回的开始并且有了新的变化。一季一届的“燕山论坛”如今已经迎来了第五届,开始了新的轮回,这一点是值得庆贺的;而新的变化则是论坛的创始人陈雨露校长正式成为“校友”,但正如陈校长所坚持的“三个不离”那样,即离人不离人民大学的感情中心,离人不离金融学科,离人不离以“燕山论坛”为中心的金融界别校友,陈校长还将继续关注并支持“燕山论坛”的进一步发展。

论坛进入正式议题后,财政金融学院2009级博士生马勇以“金融监管体系:全球视角与中国选择”为题进行了主题报告解读。马勇博士从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基本模式、全球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全球金融监管体系变革的进程与趋势、有效金融监管的基本框架以及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下的监管体系构建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国金融监管体系选择这一命题。

在听取了众多与会嘉宾的讨论建议后,陈雨露校长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全面改革目前的宏观金融管理体系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宏观金融监管体系的协调机制需要加强;随着场外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领域的监管需要不断强化;金融国有资产的监管需要有合理高效的制度设计;处理好监督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稳定促发展。同时,他认为只要我们能将这四个方面处理好,中国宏观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践有可能一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五、特色学术活动

1、财税论坛:贝叶斯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应用案例

2010年4月7日,财金学院于明德主楼714举办了财税论坛第19次报告会,出席者包括财金学院岳树民、刘晓璐、吕冰洋、贾俊雪、张鹤等教师和一些博士硕士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博士郎韬主讲了报告“贝叶斯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应用案例”,首先报告人介绍了贝叶斯学派与经典学派的关系和区别,接着讲解演示了WinBUGS软件的使用,最后以“The impact of state corporate income tax on FDI:a spatial analysis”等论文为例介绍了贝叶斯空间计量在撰写论文时的应用。

2、财税论坛:Health Financing Reform and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2010年4月21日,财金学院于明德主楼610举办了财税论坛第20次报告会,出席者包括财金学院朱青、岳树民、王小龙、张文春、吕冰洋、贾俊雪、张鹤等教师和一些博士硕士研究生。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发展经济学硕士钱继伟主讲了论文“Health Financing Reform and Fiscal Decentralization”,论文考察了地方政府对激励的响应方式是如何影响中央政府的补贴和医疗保健系统制度的效果的。文章介绍了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医疗保障系统,介绍了国际上购买服务以及竞争的两个原则,并对比了我过现在的“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医疗制度,提出了现行知道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作者建立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一个博弈模型,考察了他们直接的互动影响。最后对比我国各省的医疗制度,进行了简短的评价。

3、财税论坛: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激励效应与地区间财政支出竞争

2010年5月19日,财金学院于明德主楼714举办了财税论坛第21次报告会,出席者包括财金学院郭庆旺、岳树民、岳希明、王小龙、刘晓路、吕冰洋、贾俊雪等教师和一些博士硕士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博高立主讲了报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激励效应与地区间财政支出竞争”,本文分别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和两情势空间德宾面板数据模型全面考察了我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及其构成(包括税收返还以及财力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特别是不同支出项目(包括经济性、社会性和维持性支出)方面竞争性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995—2006年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我国省级地方政府竞争性支出行为总体上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税收返还与财力性和专项转移支付的激励效应存在着明显差异:税收返还对省份间财政总支出和各类支出竞争均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其中对经济性支出竞争的强化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财力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对省份间财政总支出、维持性特别是经济性支出竞争则具有显著的弱化作用,对社会性支出竞争不具有显著影响,这些影响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总体影响是一致的。

4、黄达—蒙代尔讲座:G20的费雪与凯恩斯视角及金融危机的全球应对

4月2日下午3:30,来自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John Whalley在明德主楼801会议室举办小型学术报告会。会议以“G20的费雪与凯恩斯视角及金融危机的全球应对”为主题,曾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作访问教授和研究员的张顺明教授作为嘉宾介绍了John Whalley教授,我院应用金融系主任汪昌云教授也出席讲座,与John Whalley教授和张顺明教授共同探讨了相关学术问题。

首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G20的作用,John Whalley教授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起源和发展, 讲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而进一步解释到G20的成立是为了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

随后,John Whalley教授与大家探讨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回应等相关问题,并向在场同学重点介绍了他带来的费雪和凯恩斯的文集。他认为,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学家们应该多从先哲们的思想中获得灵感,不能固守数学模型。

最后,在comments and questions环节中,John Whalley教授亲切地为同学们解答了疑惑,并与张顺明教授、汪昌云教授简要交流了有关的经济学思想。整个演讲持续1小时左右,John Whalley教授独到的见解给同学们的思想带来了无尽的启迪

5、黄达—蒙代尔讲座:论道股指期货,解读资本市场

4月20日下午,享誉盛名的“世界金融期货之父”利奥•梅拉梅德教授在黄达—蒙代尔讲堂以“论道股指期货,解读资本市场”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讲座之前,远道而来的梅拉梅德教授与我校薛浣白副校长、我院赵锡军教授和汪昌云教授进行了亲切座谈。友好的问候之后,短暂的座谈会正式开始。在交流中,梅拉梅德教授简要回顾了前几次来华经历,与在座老师们共同分享了在华美好的往事,并表现出了与中国学生见面的急切心情。薛浣白副校长简要介绍了财政金融学院的情况,赵锡军教授特意对梅拉梅德教授于2005年为我院捐赠二百余册图书一事再次表示由衷感谢。

随后,利奥•梅拉梅德教授来到明德主楼830黄达—蒙代尔讲堂。演讲一开始,梅拉梅德教授便风趣地以中文问候语“你好”向大家致意,赢得了全场的掌声与笑声。他首先肯定了大变革里中国的崛起,并表达了对我院学子金融能力与学术能力的信心。然后,梅拉梅德教授回顾了自己学术研究的历程:当每个人都恪守期货市场仅限于农产品期货交易的传统时,他提出了货币市场期货交易的设想。虽然当时的金融界对此不以为然,但最终的发展证明了梅拉梅德教授思想的正确性。

正如梅拉梅德教授所说,金融工具不应被责怪,因为真正掌控金融工具的人是我们。结合中国实际来看,中国金融的发展之路还很长,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需要中国金融人才的共同努力与学习拼搏。教授呼吁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要坚定信念,因为“你们是世界的领导”。演讲结束,掌声雷动。

在互动环节,我院同学积极踊跃,提出了中国未来金融发展道路等五个问题,梅拉梅德教授一一解答,使到会的学子们受益良多。在随后进行的签名赠书仪式中,教室里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梅拉梅德教授逐一为自己的新书签名,并亲手赠与同学们。

同学们与梅拉梅德教授见面的时间不长,但他友善随和的性格,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感染了每一个人。衷心感谢梅拉梅德教授的到来,同时,希望更多的同学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走向成功的殿堂。   

利奥•梅拉梅德,“世界金融期货之父”,前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主席,现任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终生名誉主席兼高级政策顾问,Melamed & Associate公司全球市场咨询机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中国人民大学名誉教授。

1967年,梅拉梅德成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理事会理事,两年后被选为主席。梅拉梅德打破了期货市场局限于农产品期货交易的传统,于1972年成立国际货币市场交易金融工具。在他的领导下,国际货币市场推出了期货市场发展史上的首个金融品种——外汇期货。他还领导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了多个金融工具,包括国债期货、欧洲美元期货等,并于1982年推出了股指期货。1987 年,根据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对市场的要求,梅拉梅德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引进了全球首个场外电子期货交易系统。

1999年,梅拉梅德被《芝加哥论坛报》誉为20世纪商业领域中最重要的1O位芝加哥人之一;2003年,他被《养老金与投资报》列为100年来为货币管理带来“最不同凡响变化”的30人之一。

6、黄达—蒙代尔讲座:我国税收征管改革、创新的探讨

6月1日晚,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司司长、国家税务总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林军在明德主楼830黄达—蒙代尔讲堂以“我国税收征管改革、创新的探讨”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出席本次讲座的领导和嘉宾有:北京市地税局副局长郝硕博、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司处长李伟、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司韩启蕾博士;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朱青、财政系教授谭荣华等。讲座由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岳树民主持。 

李司长首先从对我国税务征管的现状着手,通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对比,具体分析了我国当前税收征管存在的评估与稽查制度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在十二五规划中,税收征管改革已被提上议程。

李司长指出,为完善我国税收征管制度,借鉴国际税收征管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是必须的,但前提是改革创新得立足在中国实际的基础之上。征管和科技发展司在接下来对税收征管改革和创新的工作中,将以信息化为支撑,实行税收风险管理来完成纳税遵从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风险大的纳税者和领域,并且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纳税者和领域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7、关于评选第五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的通知

为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经济学科研究,搭建经济学特别是财政金融学科领域博士培养的国际交流平台;激励更多的杰出青年学者为新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拟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第五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Mundell-Huang Prize)”。“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由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罗伯特·A·蒙代尔(Robert.A Mundel)教授和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黄达教授共同冠名,2002年12月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创设,其前身为“黄达-蒙代尔优秀博士论文奖”,自第二届起,更名为“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现将评选活动的有关事项如下:

一、 评选范围

本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本届(第五届)参评论文应为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三年内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学位论文,需经所在学校和导师推荐。

二、 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为学科前沿,具有创新性;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论文在本学科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运用国际通行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研究,有新的研究视角和独到见解,并在相应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3.论文体现出作者在本学科及相关领域坚实广阔的理论基础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4.论文要求学风严谨、推理严密、逻辑性强;文字表达准确流畅。

5.论文要求为中文,如原稿为外文,应附中文译稿。

三、报送评选论文材料及要求

 “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的参评者须在2010年12月31日前(以邮戳为准)报送以下材料:

1.书面论文(A4纸型打印稿一份)及论文摘要(中英文);

2.电子文档论文光盘一张;

3.登记表一式两份(原件)。

四、奖励办法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将邀请有关权威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

对参评论文进行评选。

1.本届论文评选采用匿名评选,将评出获奖优秀论文3-5篇,论文获奖者及其导师由中心颁发证书与奖金,奖金为每篇论文叁万元人民币、获奖者导师壹万元人民币。

2.获奖者将受邀参加由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财政金融国际论坛以及中心不定期举办的高层理论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