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工作简报

工作简报

工作简报2001年第1期

目录

  • 一、工作会议
  • 二、学术会议
  • 三、专家动态
  • 四、学术成果
  • 五、项目培训
  • 六、其他

一、工作会议

1、中心召开“基地十五课题规划”会议

2001年3月6日,中心学术委员会在贤进楼召开了中心十五课题规划座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安体富教授主持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委员们对中心近期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座谈会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讨论并通过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十五’科研规划”。根据“十五”科研规划,基地在这期间的重点研究课题包括:1、现代金融体系下银行混业经营的风险与监管体系;2、中国资本市场中的政策研究;3、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安全;4、金融工程理论与方法的应用;5、现代金融体系中的资本市场;6、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7、“十五”期间财政政策转型研究;8、财政支出结构优化;9、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10、网络经济与税收。

2、中心2001年度两大课题通过立项并向上级部门申报

经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决定,中心2001年提交的两大课题确定为“‘十五’期间财政政策转型研究”与“高科技产业与风险投资”。

“‘十五’期间财政政策转型研究”由安体富教授负责,计划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研究:(1)总结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经验教训,包括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内容、手段、效果、风险等;(2)2001—2002年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环境、政策重点、调整手段和效应分析;(3)财政政策转型的条件、时机、手段和效应预测及配套的政策措施;(4)实施财政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研究;(5)我国公共财政的构建与宏观调控的完善。该课题对政府正确决策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高科技产业与风险投资”由刘曼红教授负责。该课题分为以下几个子课题:(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研究;(2)高新技术项目价值评估;(3)研究我国风险资本的管理模式;(4)研究风险投资的交易结构设计和契约安排;(5)风险投资中政府角色研究。

3、中心工作例会,讨论金融学科设置

2001年3月10日,中心在资料楼召开了工作例会,例会由中心主任陈雨露教授主持,中心研究员林清泉教授、涂永红副教授,财政金融学院尹继红、庞红等青年教师参加了这次会议。

4、中心工作例会,讨论近期工作计划

2001年3月21日,由中心主任陈雨露教授主持召开了中心工作例会,中心副主任吴晓求教授、郭庆旺教授,中心办公室主任李芹、副主任许多多以及部分学术秘书参加了这次例会。陈雨露教授总结了前段时间工作中存在的成绩和不足,并布置了今后的工作重点。1、在研究方面,中心秉承“立足基础理论研究,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解决重大政策实践问题”的原则,即将启动以下几个系列的研究工作,一是教育部每年下达的两个重大课题和接受政府部门委托的一个重大课题,二是中国财政金融政策年度研究报告系列,三是中心专家工作论文系列,四是世界经济政策实践经典案例系列,五是财政金融政策论著系列,六是财政金融政策名著译丛。2、中心紧跟学科研究趋势,计划于2001年7月召开“2001年中国金融论坛:金融体制改革与风险投资”国际研讨会,届时将邀请国内外该学科的顶尖级学者出席。3、黄达金融学基金已经正式开始运作,全国“黄达基金优秀金融学博士论文”拟于2001年10月召开颁奖大会,此前,中心将组织专家进行论文的评选工作。4、秉承“产、学、研”相结合的宗旨,中心将于2001年6月举办第三届“现代经济学前沿高级研讨班”。陈雨露教授指出,中心近期工作任务繁重,希望大家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争取各项工作都取得最好的成绩。

二、学术会议

1、第五届(2001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在京召开

以“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论坛主题的第五届(2001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于2001年1月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心下属机构金融与证券研究所(FSI)联合多家单位共同主办。来自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各大券商及基金代表、外国著名投资银行驻京机构代表、上市公司代表、新闻单位代表等共计400余人参加此次论坛。

论坛由中国银河证券总裁朱利主持,中国证券报社社长陈乃进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作了题为“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发言。接着本次论坛的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先后就“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资本市场发展”、“制度创新与市场成长”、“中国投资银行业向何处去”和“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投资走向”这四个模块,开展了热烈讨论。”最后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黄达教授作了总结发言。

2、第一届中国信托业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

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上海证券报、新疆金新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创新与发展———第一届中国信托业发展论坛”大型高级研讨会于2001年3月2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基地主任陈雨露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上海市政府副市长周禹鹏、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黄达教授、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王友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蔡鄂生、非银司司长夏斌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内外学者、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和全国各大信托机构得董事长、总经理等在本次论坛会议上发表了有关信托业创新与发展问题的精彩演讲。全国各地800多位信托、证券、银行等行业的业务主管人员参与了研讨活动。与会者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勾画新世纪中国信托业发展蓝图的盛会。

与会专家指出,在我国信托业走过了20年风雨兼程的历程后,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颁布了《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为今后我国信托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经过清理整顿,我国的信托业已经进入了规范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对三个监管部分的分工配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信托业的创新和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信托业的持续经营和未来发展,也将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为此信托业应在个人理财、职工持股信托等方面进行业务创新。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在发言中说,《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发布,就给人一个明确的印象是中国的信托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托业将成为中国投资银行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此次论坛上,有关尽快出台《信托法》的呼声很高,与会专家学者呼吁尽快制定一部高层次的、规范的、统一的,能适用于所有的财产管理活动的《信托法》。

3、“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理论研讨会”举行

全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理论研讨会于3月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贤进楼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中心子机构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共同主办,研讨的主题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及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票市场的管理政策”。来自国家机关、科研单位、金融证券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有关负责同志共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提交了主题研究报告《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关于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管理政策》。

研讨会由中心副主任吴晓求教授主持。副校长冯惠玲教授、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安体富教授、科研处处长贺耀敏教授分别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和主办单位致欢迎辞。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中国金融学会秘书处李民处长代表中国金融学会致辞并简要介绍了研讨会召开的北京。主题报告的主要执笔人赵锡军教授、瞿强教授、宋清华博士分别就报告的主要内容作了阐述。与会专家对会议的主题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研究成果对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和金融市场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围绕研讨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吴晓求教授在研讨会结束时作了总结发言,指出我国的资本市场在未来保持一个较长实践的稳定增长,不应该完全禁止银行资金进入这样一个发展稳定的市场,但在目前又不能完全放开。

三、专家动态

1、吴晓求教授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

2001年1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在办公室中接受了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记者柯安德(AndreasKluth)的专访。主题是“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吴晓求教授认为中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着缺陷,表现在:1、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尤其是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律。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实或滞后。3、上市筹集的资金在使用上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要原因是企业虽然上市了,但是管理的模式、理念和架构却没有本质的变化。当被问到如果将NASDAQ的模式搬到中国,是否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时,吴教授指出这种观点十分幼稚,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在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大众的法律意识还十分淡薄,即使上市标准、监管规则与美国完全一致,执行的后果也会由于文化、传统、习惯的差异而大相径庭,国际惯例必须与中国实情相结合。虽然吴晓求教授对中国公司的治理结构提出了诸多批评,但他对前景是十分乐观的。吴教授认为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极富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尤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经济运行的基础和环境都将大大改变,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改革将会更加彻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华民族才能实现复兴。

2001年2月6日,吴晓求教授接受了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亚洲区编辑克利福德先生(MarkL.Clifford)和该杂志中国首席代表罗伯茨(DexterT.Roberts)先生的采访。吴晓求教授就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采访过程中,吴晓求教授总结了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1、现行制度结构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是新股发行制度。2、信息披露机制还很不完善。3、中国投资银行业定位不清。4、机构投资者有待发展。5、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急需优化。7、中国资本市场结构还不完善,尤其是创业板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8、证券市场中介机构还不规范。接着,吴晓求教授还就两位记者提到的新股发行市场化、核准制中的行政干预问题、内幕交易问题、创业板市场推出的时机以及A、B股市场合并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吴教授指出要解决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上述问题,一方面要依靠法制建设的深入进行,另一方面则要依靠各界人士对资本市场的重视与关心。

2、吴晓求教授参加“资本市场问题”恳谈会

2001年2月11日下午,厉以宁教授、萧灼基教授、吴晓求教授等五位著名学者在北京科技会展中心与新闻媒体举行恳谈会。恳谈会上,几位专家就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证券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国证券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几位学者认为我们应当从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国证券市场。我们的股市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在冲破层层阻力和障碍中建立的,虽然它还十分不成熟,但十年来取得的成绩是不可否认的。我们对中国资本市场应当采取关怀爱护的态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促使资本市场早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恳谈会形成一个重要的共识,即:必须坚定不移的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

四、学术成果

1、《当前中国税收政策研究》——此书为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安体富教授承接中国税务学会的课题“税务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研究成果。由安体富教授任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该书包括总报告《当前中国税收政策研究》和有关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与加入WTO的税收政策研究等三个分报告,以及课题有关论文和课题研讨会观点综述。该书有较深入的理论观点分析,有较翔实的调查资料,对研究当前中国税收宏观调控和税收政策问题非常有参考价值。

2、《现代金融》——此书为“金融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培训考试教材系列”的第一本,由中心主任陈雨露教授任主编,中心研究员沈伟基教授任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作为国内第一部以“现代金融”为内容的教材,《现代金融》一书立足全球,浓墨介绍了国际金融领域的几个重大的热点问题与前沿问题,将一个波澜壮阔、迅猛发展的国际金融市场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于中国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中国金融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现代金融结构导论》——此书为中心研究员、证监会发行部处长李量近期专著,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本书作者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过访问学者,与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Mundell教授成了莫逆之交,他们专门就中国的金融发展战略问题与他进行了系统的交谈,本书以对话的形式公开发表了这次谈话。该书的研究属于发展经济学的重要视野,从金融战略角度来研究经济发展。本书研究的金融结构战略,既是对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的战略,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

五、项目培训

1、涂永红教授应邀为中国光大银行行长培训班授课

3月5日,中心专职研究员涂永红教授应中国光大银行的邀请,为光大银行行长培训班讲授关于“客户经理制”的课程。涂永红教授近年来一直关注银行的业务创新,曾为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北京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设计过“客户经理制”方案,获得使用单位的好评。

2、涂永红教授应邀为华夏银行处级以上干部培训班作专题学术讲座

3月15日,中心专职研究员涂永红教授应华夏银行总行的邀请,为华夏银行处级以上干部培训班讲授关于“金融创新的挑战”的课程。参加培训班学院普遍感觉获益非浅。

3、股指期货研究报告结项

本研究报告由中心子机构—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的股指期货课题组完成。课题主审:吴晓求教授(中心副主任);负责人:季东生;课题组成员包括林清泉教授、李向科教授等共15人。

六、其它

1、《经济导刊》已出版两期

中心子机构金融与证券研究所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国际研究所合作主办的《经济导刊》2001年开始正式出版,截止3月31日《经济导刊》已出版两期。《经济导刊》为双月刊,原由中信国际研究所主办,经双方上级部门同意,改由中信国际研究所与中心下属机构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主管。

《经济导刊》坚持走学术研究的道路,杂志主要包括“专访”、“金融前沿”、“金融业界”、“资本市场”等栏目。众多专家、学者踊跃投稿,这两期出现了许多理论性强、紧跟时代前沿、富有政策指导意义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