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工作简报

工作简报

工作简报2001年第2期

目录

  • 一、工作会议
  • 二、学术会议
  • 三、专家动态
  • 四、学术成果
  • 五、项目培训
  • 六、其他

 

一、工作会议

1、“世界经济政策实践经典案例”编写开题会举行

“世界经济政策实践经典案例”编写开题会于4月25日在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举行,会议由中心研究员陈忠阳博士主持。

经济政策案例系列旨在通过总结世界各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政策实施的经验教训,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囊括世界各国针对经济运行中问题所实施的经典政策案例库,为学术研究、政府的政策决策提供较为齐备的参考资料。为此,经济政策案例的编写工作实质上就是将20世纪全球发生的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经济事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整理,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政策研究,最终要形成书面文字,以便于政府的决策者及理论研究者借鉴。经济政策案例系列的负责人为中心主任陈雨露教授和陈忠阳博士。

开题会上,大家对以下问题展开了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

一、案例研究的模式:

1、政策出台的背景;

2、对政策进行理论分析,这其中包括当时提出的其他建议的理论依据;

3、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分析,特别指出失败的政策也有其借鉴的价值;

4、政策实施过程分析;

5、启示和建议。

二、案例选择:

基于经济政策案例的编写处于起步阶段,座谈会认为应由易至难,先编写一些比较熟悉的经济政策案例,如:

1、美国反大萧条的政策案例;

2、70年代的反滞胀政策案例;

3、80年代拉美处理债务危机的政策案例;

4、里根、布什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案例;

5、香港金融当局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实施的货币阻击战政策案例;

6、金融体系放松管制: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的政策案例,包括三方

面:美国的金融服务法案、英国的大爆炸、日本的大爆炸;

7、日本在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反经济萧条的政策案例;

8、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政策应对措施;

9、东南亚资本项目自由化政策的经验教训。

陈忠阳博士按政策实施目的的不同将案例分为:反通胀、反危机、反萧条、反泡沫以及体制转型政策案例等。并打算以后要按这个体系和思路扩充案例,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整理。

本次座谈会最终确定了5个开始研究和编写的案例,并确定了各个案例的负责人。这五个案例为“20世纪80~90年代拉美的反通胀政策案例”、“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东南亚国家资本项目自由化政策的经验教训”、“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反萧条政策案例”、“美国反大萧条的政策案例”和“香港金融当局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实施的货币阻击战政策案例”。

最后,陈忠阳博士重点强调了案例的编写要求,即文章要有质量,强调观点要有要有数据、图表作为支持。

2、“世界经济政策实践经典案例”编写第二次座谈会举行

5月16日,陈忠阳副教授主持召开了第二次“世界经济政策实践经典案例”编写座谈会,会上各个案例编写人员分别陈述了自己的写作进展情况,并提出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就这些问题,大家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了一些共识。

张德勇博士编写的案例是有关拉美国家反通胀政策的案例,他提出的问题在于如何选取案例的时间段和国家。经过讨论,根据具有典型性和借鉴意义的原则,确定选取的国家为拉美大国如巴西或阿根廷,所选取的时间段为在一段时间如80年代反通胀的财金政策,拉美国家政策的特点在于指导思想由货币主义向结构主义的演变,而且其间的联系较紧密,应清晰阐述。

边卫红博士编写的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反危机案例,她感觉难度在于怎样将以前被编录过多次的大萧条状况及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情况写出新意,和治理危机的政策时间界限该何界定。她提出凯恩斯主义应作为现实措施的理论总结和升华,大家认为应把关于大萧条成因的争论不作为单独一个问题而是糅合在效用分析中叙述。

文忠乔博士编写的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刺激经济的政策案例,他叙述的政策过程包括日本八九十年代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结构调整政策以及与美国的政策协调,条目较多。陈忠阳老师认为他的问题在于不应把对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即凯恩斯主义的叙述单独放在政策实施之前。

陆燕华整理的是赵老师的一篇关于香港政府狙击金融大鳄的纪实文章,其叙述过程已经十分翔实精彩,刘毅提出该如何把该案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应是这个案例写作应解决的问题。

刘毅负责编写的关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国家反危机的案例,由于刘毅负责编写的是转型政策案例,它与前面的反经济运行的政策案例有所不同,也是这次座谈会上讨论最多、最为激烈的地方。经过讨论,刘毅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即政策案例的编写应是先案例操作过程,再案例理论基础;而不是先理论,再案例,否则案例不再是用于总结经验教训,而用于论证理论观点的。

陈忠阳博士最后作出几点总结:

(1).案例的选取和界定是关键,即要有针对性,要突出财政金融政策。

(2).编写的体例应是:导言—背景—政策实施—效果评价。陈老师强调在这几部分中应坚持保持客观性,不加入个人观点的原则。

(3).大家对是否写案例启示的讨论结果是暂时只做几点简要的概括,只提出问题,应突出这一案例的一般意义,而并不是必须联系中国实际。

3、“世界经济政策实践经典案例”课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世界经济政策实践经典案例”的编写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编写小组在中心研究员陈忠阳副教授的指导下,已先期交付中心专家评审的经济政策案例有五个。这五个案例分别为:边卫红博士编写的“美国反大萧条的财政货币政策案例分析”;文忠乔博士编写的“20世纪90年代日本反萧条政策案例分析”;张德勇博士编写的“巴西80年代反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案例研究”;陆燕华编写的“1998年香港货币狙击战的政策实践分析”;刘毅和宋兴义编写的“亚洲金融危机和资本项目开放政策的经验教训分析”。前四个案例是反危机的政策案例,第五个案例则是体制转型的政策案例分析,该案例通过研究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香港四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资本项目开放政策和当时的经济和金融环境,认为资本项目开放应与国内金融部门的自由化和改革协调一致,资本项目开放还需与一整套恰当的和一致的宏观经济政策相匹配,该案例最终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政策建议。

二、学术会议

1、经合组织官员J·K·汤普逊先生访问金融与证券研究所

2001年4月15日下午,经合组织(OECD)财政金融与企业事物局金融事物专员J·K·汤普逊先生在中国证监会国际部官员的陪同下,来到中心子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FSI)参观访问,中心副主任、FSI所长吴晓求教授、中心研究员、FSI副所长赵锡军教授、FSI研究总部副主任瞿强副教授在FSI资讯中心与客人们一起,就中国证券市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

双方就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市场监管、市场结构、股票发行与上市过程、上市公司行为规范、中介机构的地位与作用、投资者利益保护、外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以及投资基金等多个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吴晓求教授和赵锡军教授就上述问题详细地回答了汤普逊先生的问题,并向汤普逊先生详细了解了OECD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最新进展及监管状况。双方同意进—步加强联系和交流。

2、野村证券一行三人到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参观访问

2001年4月18日日本野村证券驻中国首席代表川田保先生,驻香港代表佐野伸弘先生,驻新加坡代表岩田佳也先生一行来到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参观访问。

首先客人与中心副主任、FSI所长吴晓求教授就中国B股开放、中国股市市盈率、机构投资者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吴晓求教授就上述问题阐述FSI的认识和观点。他谈到B股市场开放是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我国设立B股市场的初衷是对外融资,在促进外资进入方面曾起到了一定作用,随着形势的变化,应逐步打破A、B股市场分割的局面。但是,A、B股的合并需要有一个过程和条件,如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等。至于中国股市市盈率是否偏高,在中国经济学界中对此有争论,很多人认为与现在的利率水平相比,以及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实际情况,还是适当的,没有必要采取政策打压,关键在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有问题,流通股比重较小,如果国有股能适当减持,市盈率自然应该会有所下降,但应注意减小给市场造成的震动。关于如何发展机构投资者,吴教授认为可以有如下一些途径,进一步发展开放式投资基金;允许商业保险资金按比例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积极研究推进社保基金入市问题。这三者都是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力量。

会谈结束后,客人们参观了FSI各部门,并表现出了浓厚的合作意愿。

3、哥伦比亚大学Francisco教授访问中心

应中心主任陈雨露教授在访美期间的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与教育系副教授FranciscoL.Rivera-Batiz于5月18日来中国人民大学为财政金融学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解析”的讲座,随后Francisco教授在财政金融学院院长、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安体富教授、金融系副主任瞿强博士的陪同下访问了中心总部,并饶有兴趣地观看了介绍中心的录像。与Francisco教授一同过来访问的还有国际经济学大师蒙代尔教授的助手陈虹一博士。

FranciscoL.Rivera-Batiz现为哥伦比亚大学经济政策管理项目主任、经济与教育系副教授。他于康奈尔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于麻省理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曾在芝加哥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以及其它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Francisco教授自己专著或与人合作写的书共有5本,论文有30多篇。这些著作和论文涉及教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他最近的研究包括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东亚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货币贬值的效应、新兴市场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以及美国和欧洲移民的经济效应。

4、TeresaNelson教授到中心作学术访问

5月23日,美国波士顿萨付克大学弗兰克索耶管理学院管理系TeresaNelson教授应邀来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访问。赵锡军教授、涂永红副教授和陈忠阳博士会见了TeresaNelson教授。赵锡军教授向来访者介绍了财政金融学院与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重点强调了近年来学院和中心在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方面的进展。Nelson教授也介绍了萨付克大学弗兰克索耶管理学院MBA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此次中国之行的目的与意义。此外,Nelson教授还介绍了美国NASDAQ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美国私人企业的发展趋势,并就其重点研究领域——组织行为理论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与在座的各位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见结束后,在陈忠阳博士、涂永红教授的陪同下,Nelson教授饶有兴趣的参观了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的总部,并同中心办公人员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在会见和参观的过程中,双方都表达了进一步合作的良好意愿。

5、MIT王江教授到人大讲学

应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的邀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金融学教授王江于6月15日上午在“金融学科发展与课程设置”研讨会上作了主题演讲。副校长冯惠玲教授、中心名誉主任黄达教授、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安体富教授、科研处张晓辉副处长以及财金学院王传纶、周升业教授等70余师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王江教授学术研究成果卓著,获多项重要学术成就奖,其中包括两次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奖。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有幸聘请到王江教授任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在研讨会上,冯惠玲副校长代表中心向王江颁发了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

王江教授回顾了金融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了金融学科发展的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王江认为金融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宏观金融;二是微观金融。宏观金融这一块内容包括:1、研究金融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2、世界各国金融体系和框架的比较研究及效率探析;3、政府的金融行为,主要体现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操作。微观金融的内容包括金融市场和公司财务这两个部分。有关金融市场研究,自60年代以来取得成就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定价理论的发展、风险管理理论体系逐步形成以及与这两项密切相关的金融创新的大量出现。王教授认为,从50年代开始公司财务在理论上有了巨大发展,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往往忽略了激励机制的问题。当前公司财务理论中越来越重视研究解决激励机制的筹资工具、投资工具的设计和应用问题。

王江教授还谈及美国商学院或管理学院金融学课程设置,他以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的身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了金融学的教学问题。这对于财金学院教学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最后王江教授与财金学院的师生就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6、“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研讨会”在友谊宾馆举行

2001年6月9日,“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科技会堂举行。研讨会由中心子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FSI)、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证券时报》社共同主办。来自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证券业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有关负责同志,以及有关券商、投资基金、上市公司代表、新闻单位代表等共计200余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研讨会。在此次研讨会上,有关专家就国有股减持做了专题研讨,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FSI)和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专家还分别介绍了FSI和兴业证券提出的国有股减持方案。

7、让·雅克·拉丰名誉教授授予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举行

6月2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了让·雅克·拉丰教授受聘中国人民大学名誉教授的仪式。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副校长冯骏及著名经济学家黄达、王传纶等出席受聘仪式。仪式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安体富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做了重要发言。受聘仪式结束后,拉丰教授做了题为“因特网的互联定价”(PricingInterconnectionintheInternet)的专题演讲。

让·雅克·拉丰教授1975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担任访问教授,并于1992年和1998年分别担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主席和欧洲经济协会主席。拉丰教授现任法国图卢兹大学经济学教授,产业经济研究所(IDEI)所长。他不仅是20世纪70年代委托代理理论、80年代信息经济学与财政学理论、90年代产业组织与规制理论的世界级学术带头人,也是新规制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最近与泰勒尔合著的《电信竞争》,将经济学理论完美地运用到实际的政策分析中,提出了诸如“部分价格歧视的合理性”、“有效竞争的原则”、“不对称规制的现实性”、“双向接入竞争的特殊性质”和“普遍服务”等重要观点。这本专著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电信改革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该书是东南大学胡汉辉教授主编的“产业经济学译丛”的第一本书,其中文版已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和梁晶工作室共同策划并出版。

8、尼古拉·阿克塞拉教授应邀来华讲学

意大利罗马拉·斯宾沙大学经济学教授尼古拉·阿克塞拉教授应中心的邀请,于2001年6月23日到达北京,作为期10天的参观讲学,他于6月30日在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梁晶工作室联合举办的现代经济学前沿问题研讨班上作了题为“全球性共用品供应不足的度量”的演讲。

尼古拉·阿克塞拉教授长期从事公共经济学的研究,他在全球化、寡头垄断、不确定性、公正理论、经济政策理论、福利国家、博弈政策等领域都有著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阿克塞拉教授这次应邀进行的演讲是他今年3月参加联合国“全球性共用品供应评估”研讨会上的发言。全球性共用品通常是指那些为多国人民受益,而不仅仅是某一人口群或某一代人受益的物品,这种共用品的国际特征随着日益重要的环境问题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而备受关注,如:臭氧层问题,热带森林退化问题、金融危机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而供应不足是全球性共用品的有关分配特点,是制定和实施相关经济政策的基础。阿克塞拉先生在其演讲中,将探讨这些长期在经济学文献中不受重视的问题。阿克塞拉教授的演讲不仅使我们从经济学的视角思考诸如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精神产品这样一些问题,从而拓展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也为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提出了更为宏观的视角——如何分配供应不足的全球性共用品?当然,这一研究的最终价值在于:通过经济学,或者说依靠人类理性为我们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找到可行的方案。

三、专家动态

1、中心专家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

2001年5月19一20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1)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并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协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出席大会,并作了题为“哲学社会科学要走在时代的最前列”的主题报告。论坛分“为人文社会科学把脉”、“21世纪会不会出现全球性金融危机?”、“21世纪中国国际环境与国家安全面临哪些挑战?”、“人类该怎样发展?—一21世纪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四个主题进行讨论。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谢平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心研究员李扬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中心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易纲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中心副主任、金融与证券研究所(FSI)所长吴晓求教授作为论坛第二主题“21世纪会不会出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四位与会嘉宾,与到会的人民大学师生围绕该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四、学术成果

《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此书为中心研究员陈忠阳副教授近期个人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近年来,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金融风险都成为金融理论工作者、实务操作人士以及国家金融政策指定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我国目前对于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概念并不大了解,国内金融机构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具有现代意义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还没有全面系统地被我国金融界所掌握地现实情况,作者试图从理论上对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地理论基础、主要模型和技术方法进行较为全面地介绍,并分析这些理论、模型和技术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另外,本书作者还通过对西方现代风险分析和管理的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法的研究,分析和揭示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和体系在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中有效运行的必要前提条件或基本的制度设施,从而为我国金融机构建立起现代化地风险管理体系提出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实现途径,进而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经济转轨中的金融改革问题——对俄罗斯和中国银行体系改革的比较》——此书为中心研究员庄毓敏教授近期个人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苏联解体后,在西方经济学家的建议下,俄罗斯采取了以激进式的“休克疗法”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此后,国内经济经历了长期的动荡和滑坡,经济实力迅速弱化,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功,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因此,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学家一个关注的焦点。这样的讨论无论是对俄罗斯及东欧国家,还是对中国及亚洲国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广泛深入的研究中所形成的转轨经济学构成了现代制度经济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经济转轨中,经济主体在失去政府保护的条件下,融资渠道相应转变为对直接融资市场和银行体系的依赖。由于转轨国家直接融资市场发育的相对落后,银行体系的改革及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就显得格外重要。它不仅涉及到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融资保证,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安全。因此,从银行体系改革入手研究俄罗斯及中国经济转轨的模式和问题,可以更深入、更切实地发现和揭示转轨经济国家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作者80年代在苏联留学,对苏联和东欧情况比较了解。本书中作者通过分析俄罗斯国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和金融体系的重建情况,总结了导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金融体系内在缺陷,尤其是银行体系的内在缺陷,最终为中国金融改革提出一些对策建议。该书对我国未来改革道路尤其是金融改革策略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经济政策原理:价值与技术》(中文版)——该书的中文版的译者为中心副主任、财税研究所所长郭庆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对于政府来说,如何根据当前的和近期的经济态势,制定出恰当的经济政策?如何有效地贯彻、实施已经制定的经济政策?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如何科学地评价政府所实施的经济政策?怎样才能为政府的经济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如何认识和理解政府在某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如何根据当时的经济政策调整自身的决策(包括消费决策、生产决策、投资决策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掌握经济政策学。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迅速掌握经济政策学的精髓?罗马大学阿克塞拉教授撰写的《经济政策原理:价值与技术》也许能给您很好的解释。

应当说,贯穿全书的一个问题是:在一个由本质上追求其自身利益的个体所构成的经济体系中,我们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需要有追求社会目标或集体目标的经济主体(政府);如果经济运行以某种方式来看不能令人满意,或者说经济运行不能满足特定的需要,而且这种状态从社会角度来看是不理想的,那么,就需要有一个追求社会目标的经济主体(政府)予以干预。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该书以抽象程度递减的方式,用7篇19章的篇幅展开讨论,其内客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内容属于经济政策学的基础理论——福利经济学(第1篇和第2篇),讨论了社会偏好的界定过程,分析了这些偏好对社会制度的影响。特别是对在政府与市场之间选择的影响。第二类内容建立了经济政策理论框架(第3篇和第7篇),强调的是理性公共行为的结构、政府经济政策的界定和决策过程,从而形成了经济政策的规范理论和实证理论。第三类内容讨论了当期决策理论,分析的重点是制度在影响经济体系运行中的作用以及不同的行为主体在社会制度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其中,第4篇分析微观经济政策,第5篇考察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第6篇探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五、项目培训

1、第四届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研讨班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和梁晶工作室主办,光明日报《书评周刊》、中国经营报和经济学消息报协办的第四届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研讨班暨“电信竞争与反垄断”高级论坛于2001年6月27日至7月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教授及十位中外著名经济学家(按姓氏笔划排列):王小强、平新乔、许成钢、张维迎、邹恒甫、胡汉辉、路风、樊纲等应邀围绕“电信竞争与反垄断”的主题发表精彩的专题演讲。

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研讨班旨在通过国内外著名的中青年经济学家讲授现代经济学的前沿知识,以提升各高校青年教师的经济学研究水平。自1998年以来,该研讨班已举办了三届,第一届由经济学院和梁晶工作室主办,该次研讨班邀请了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茨为学员授课。第二届和第三届研讨均由财政金融学院与梁晶工作室主办,美国著名金融学家米什金和美国著名财政学家哈维·罗森分别做了专场学术报告会。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电信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的规模都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程控交换、光纤通信、移动通信、互联网通信等技术的发展速度和商业化的速度惊人。然而同时,电信业的垄断导致了高价格和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以及管理上的非效率和寻租行为。正是这种对在位垄断运营商效率低下的不满,才出现了九十年代以来的电信业改革,社会公众也对电信业放开管制、引入竞争的关注与日俱增。而由电信业的竞争与改革所引发的关于中国产业组织结构的研究,自然成为目前经济学界、政府以及大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时值中国即将加入WTO,中国电信企业将面临源自世界电信业巨头进入中国电信制造与服务市场而产生的激烈竞争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电信业迫切需要寻求一条焕发自身竞争优势的道路。所以电信业引入竞争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就显得极为有现实意义,也需要得到理论的指导。这次以“电信竞争和反垄断”为主题的高级论坛将给中国的电信业改革以启示,也有助于寻求电信改革关键问题的答案。

2、华夏银行同城支行行长培训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01年6月1日—7月1日,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与华夏银行人事教育部合作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华夏银行2001年第一期同城支行行长培训班”。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在中心与华夏银行的历史上,都是第一次。因此,双方领导都十分重视这次培训活动,中心名誉主任黄达教授亲自出席开班仪式,并就“从银行不被看好谈起”的题目做了精彩讲座。华夏银行张熙凤副行长也多次前往培训所在地——银泉大厦视察。

本次培训班涵盖内容广泛,共分为宏观经济形势、国际业务、资金运作与混业经营、银行相关法律、网络银行与金融电子化、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管理、政治政策素养、管理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八个模块。为了确保培训班的质量,中心办公室精心安排,周密准备,邀请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戴根有司长、人民银行研究局景学成副局长、中心副主任吴晓求教授等专家介绍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银行中层管理干部认清形势,把握发展方向大有启发。考虑到目前国际金融业融合发展的态势,中心还特地邀请了赵锡军、刘曼红、张洪涛等教授介绍了投资银行与保险业的有关知识,并以案例形式将波澜壮阔的国际金融市场展现在学员面前,有助于学员了解整个金融市场,把握银行定位。

在学习过程中,学员反响热烈,就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展开了讨论。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学员普遍反映开拓了视野,过去所学的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更新。7月1日,在培训班的结业式上,华夏银行各级领导对培训班的师资水平与中心的组织工作予以了高度的肯定,并表达了与中心在员工再教育及其他领域继续合作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