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报道:
1、波士顿学院教授肖志杰做客黄达—蒙代尔讲座,主讲分位回归在经济与金融中的应用
6月1日下午,波士顿学院经济系教授肖志杰做客财政金融学院黄达—蒙代尔讲堂,并举行题为“分位回归在经济与金融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会。本次讲座由我院何平副院长主持,保险系石晓军教授及多名学生参加。
肖教授清晰地介绍了分位回归的思想和数学基础,并应用典型的数学模型讲解了分位回归在经济变量的预测、控制、评价中的独特作用。他分析道,分位回归能够挖掘出传统分析系统所容易忽略的重要信息,为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研究者提供一个更为简单明了的表达式,以便更好地了解整个金融变量的不确定性,把握经济运行的方向和态势。
随后,肖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分位回归在经济和金融领域中的广阔应用前景,并通过三个具体的例子解释了分位回归相比于最小二乘法等传统线性回归法的优势。他说,分位回归最普遍的应用是风险管理,同时在尾部分布结构变化的分析、投资组合形成、定向预测、密度预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保险系石晓军教授对本场学术报告做了总结,强调了肖教授所做研究在预测中的独特视角。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肖教授一一回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肖志杰教授以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分析向大家介绍了分位回归的相关知识,拓展了同学们的研究思路,对同学们日后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2、耶鲁教授陈志武做客黄达-蒙代尔杰出华人学者系列讲座,做金融普惠学术报告会
6月8日下午,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做客我校黄达-蒙代尔讲堂,以“金融为什么能普惠”为题作学术报告会。本次报告会由我院何平副院长主持,我院应用金融系教授瞿强等多名学者、学生参加。
陈教授通过回顾金融发展的历史,介绍了金融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面对生存挑战,金融为人们赢得了更自由的生存空间。他将金融与家族、宗教、政府联系在一起,用文化史学视角对金融发展进行了分析。陈教授认为,金融市场、文化传统、宗教教义、政府保障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四种规避未来风险,实现跨期价值配置的方式。而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金融市场实现风险规避,因此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家族、宗教与政府的依赖,实现自我解放。
陈教授举例分析了这四种方式对于人类规避风险的效果,并联系历史人文知识,分析了这四种方式在跨期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相互排斥性。在现代社会,公共知识水平不断提升、数学工具不断完善,人们对规避风险和自由解放的要求愈加强烈,为金融普惠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发展动力。
瞿强教授为本次学术报告做了总结,他高度评价了陈志武教授的独特研究视角和报告的知识性与区域性,并就金融的本质、金融普惠的实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提问环节,陈教授从人文、历史、经济视角为大家全面地分析了金融市场和现代社会,在解答问题的基础上,激发了在座学者与同学们对现代金融的思考。何平副院长也分享了本次报告会的两个思考:观念决定研究导向,不同阶段研究方式不同。
3、货币金融圆桌会议隆重举行 IMI获赠1897部麦金农教授珍贵藏书
5月30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15夏”暨麦金农教授藏书捐赠仪式在明德主楼830会议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执行院长梁晶,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杰、赵锡军,IMI副所长涂永红、宋科及其他金融管理部门、科研院所以及金融实业界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捐赠仪式。会议由IMI执行所长贲圣林主持。
陈雨露校长首先致开幕辞。陈校长指出,麦金农教授是当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奠基人、是这个时代倍受尊敬的著名经济学家,在国际金融与贸易、经济发展、货币与银行等众多领域均有深厚建树。麦金农教授是国际经济金融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实践的重要推动者,他的理论自成一派,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他的理论不局限于纯粹的理论推演,往往能准确把握经济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并以独特的视角来解决很多主流经济学理论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他提出的金融压抑与金融深化理论,“高储蓄两难”与“债务国原罪”理论、金融自由化次序与渐进式转轨主张等等,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实践当中,成为引导本国经济发展的思想指引。上世纪90年代以来,麦金农教授开始活跃在中国的学术舞台,为中国金融改革建言献策;2004年获聘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并自2009年IMI成立伊始便受聘担任顾问委员会委员,麦金农教授始终保有着浓烈而持久的中国情怀。陈校长进一步指出,“此次麦金农教授夫人将1897本藏书捐赠给IMI,在感动和感激之外,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中国新一代的金融学者应当充分汲取麦金农教授的思想养分,继续推动西方理论与中国实际的深度融合,并更好地将其应用于中国金融改革实践当中。
此次货币金融圆桌会议的主题为“麦金农与中国金融改革20年”。与会专家围绕该议题依次发表了主题演讲。
吴晓灵行长首先发表主题演讲。她指出,麦金农教授是一位睿智的思想家。1992年,麦金农教授应邀来到中国并参与了经济改革整体课题的设计研究,贡献了诸多宝贵意见。接下来,吴晓灵行长谈及了自身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些看法。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造成了全球贸易结构失去平衡,进而导致世界经济的失衡。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包括“将SDR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等一系列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被提上日程。吴晓灵行长还将怀特计划与凯恩斯计划进行了对比。最后,她希望在座青年学者能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做出更多切实的研究,以增加我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张杰教授的演讲中从加州学派对“欧洲中心论”的挑战引入。他说道,麦金农教授是斯坦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政策建议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实践尤其适用。麦金农教授也是第一个提出中国经济增长之谜的西方学者,他针对中国农村信用社积累储蓄的方式提出了“金融剩余”的概念。这一概念集中体现了麦金农教授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而这一概念对于理解中国银行体系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国有银行体系改革在整体改革中的地位也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孙国峰副司长结合自身在斯坦福大学访学期间与麦金农教授交往的经历,论述了其“美德两难”理论的分析逻辑与学术价值。麦金农教授认为“美德两难”的解决之道在于改变债权国不能以本币借出资金的前提。对于中国来说,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进而成为成熟的债权国,对外以人民币形式提供贷款在资本性下输出人民币,才能避免“美德两难”带来的通货紧缩风险。他进一步强调,麦金农教授的理论体系庞大复杂却又自成一体。教授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执着精神与坚持信念的勇气十分值得推崇。这位严谨的经济学大师还寄予了中国诸多访问学者以关怀与指点,使中国经济学界受益良多。
乔虹博士作为麦金农教授的学生代表发言。她说到,麦金农教授勤于思考、与时俱进、为人亲和幽默。其学术理论体系结构精巧、环环相扣、自成一体。教授还反复教导学生坚持真理,鼓励青年学者进行国际金融研究。接下来,乔虹博士宣读了麦金农教授夫人玛格丽特·麦金农及子女的来信。信中说道,麦金农教授总是可以找到办法来应对寻求经济发展和稳定性过程中的挑战。上世纪60年代在亚洲工作期间,他更加意识到在结合历史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采取正确、有效的政策组合的重要性。对中国研究的热忱使得麦金农教授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与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学术机构进行了密切接触。他无比热爱研究中国经济成功的经验,而这种激情也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终结的时刻。麦金农教授也极为珍视与人民大学长期以来的友谊,所以此次赠书给国际货币研究所也是十分恰当的,期待这批藏书会对未来的金融教育产生一些启示。
郭庆旺院长代表财政金融学院与IMI接受了赠书并表示感谢。郭院长指出,学院将会利用好、传承好这批图书,并将其登记分类、编排目录、摘编观点,以方便师生更好研习麦金农金融思想,从中汲取营养,进而培养出更多杰出的金融人才。
随后,嘉宾们分别从自身专业与麦金农教授生前交往的经历与对其金融理论的理解,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货币金融圆桌会议暨麦金农教授藏书捐赠仪式顺利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