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工作简报

工作简报

工作简报2007年1-4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任中心主任张杰教授。2007年是中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是谋新求变,图腾崛起的一年。中心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咨询服务、基础建设和制度创新等方面都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秉持以财政金融政策为先导、以现代经济学方法为手段,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推动我国财政金融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宗旨,力争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财政金融政策研究基地、学术交流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一、科学研究

(一)研究课题

基地科研工作一直以来,注重组建精干科研攻关小组和"创新团队"进行财政金融基础理论层面的重大课题研究,2007年承担各类在研项目15项,其中,基地专家承担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8项,社科基金项目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横向研究项目3项,合计经费510万元。

(二)工作论文和出版物

2007年,中心的专兼职专家撰写工作论文36篇,其中绝大部分已经公开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专著译作近16部,形成了工作论文、年度发展报告、重大课题研究报告、著作、《货币金融评论》和《公共经济评论》内部学术期刊等五个系列的研究成果。

中心在2007年出版物:

  • 黄达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3JZD0013)《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体系研究》以七卷本丛书形式正式出版发行。
  • 郭庆旺教授领衔的研究著作《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此项成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岳树民教授领衔的研究著作《优化税制结构研究》。此项成果在对我国税制结构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地基础上,对我国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如何形成科学合理地税制结构提出了具体建议。
  • 张杰教授的研究著作《中国金融制度选择的经济学》。此项成果以金融制度变迁为主轴,用不同的视角研判转型国家中所特有的金融现象,并对诸多身处于中国金融发展拐点中的例证给予合乎逻辑的解释。
  • 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的标志性著作《开发性金融经典案例》于2007年6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一)实施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

中心以中国人民大学良好的科研环境为基础,以老一代学者多年营造的融洽的学术氛围为引力,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传,帮,带"相协调的科研队伍。

2007年,中心以吸收博士生、硕士生直接参与中心课题研究的方式,培养新一代后备研究力量,涌现一批具有很大科研潜力的青年学子。特别是郭庆旺教授指导的基地博士生贾俊雪,在博士研究生的三年学习中陆续在中国顶级经济类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顺利留校任教。

(二)第三届"黄达-蒙代尔优秀博士论文奖"

第三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揭晓。经"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严格筛选和最后审议,六位青年学者脱颖而出,荣膺这一重要奖项。其中中心周晴博士的《"三元悖论"原则:理论与实证研究》(指导教师:陈雨露教授)同时被评为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三)重大教学国际合作项目

该项目分为高级金融教学实验项目和中国人民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经济政策与财政金融管理项目。

其中,高级金融教学实验项目采取精英模式和淘汰机制,聘请国外一流大学教授、实行本硕连读和双语教学、进行课程体系创新的系统化教学改革方案。该实验项目于2002年4月正式启动,如今运作成熟,成效不菲。

第二个项目是中国人民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经济政策与财政金融管理项目"。

中心联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合作设立了"经济政策与财政金融管理项目"。2002年5月,该项目正式启动。截至2007年底,哥伦比亚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诸多知名教授都亲临授课,通过此项目学习,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也渐趋厚实。

(四)社会的短期培训

中心还同华夏银行、建设银行、各地国税局、地税局等合作,利用本中心的资源优势,向其提供有关理论、业务、管理、法律知识等综合性的短期培训。

三、管理制度

(一)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

中心以其子机构金融与证券研究所为典范,逐渐把现代研究体制贯彻到全部子机构,使中心在整体上实现"产学政研"一体化运作,为中心研究项目的运行奠定一个高效的平台。

(二)多层次开放的研究机制

  • 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大学的整体优势。整合中国人民大学现有的科研实力,聘请校内的学者开展多种方式的研究,拉抬中心的研究气势。
  • 充分利用国内的科研资源。中心先后聘请了谢平、李扬、贾康、王广谦、米建国、宋逢明、曹凤歧、寇铁军等教授作为中心的校外兼职专家,这些校外专家在2007年所做的研究都与中心的诸多科研成果相得益彰。
  • 加强国际学术合作,实现同国际接轨,强强联合。中心聘请了日本一桥大学田近荣治教授、德国汉堡大学提默门教授、美国印地安那大学Joice Y.Man教授等作为中心的兼职专家。同时斯蒂格利茨教授在2007年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汉青高级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名誉院长。这些国外专家的研究成果为中心贡献了睿智,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三)良好的研究保障机制

 

  • 良好的物质条件保障
    中心建立了独立的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信息网站(http://www.frc.com.cn),除了及时发布中心的学术研究成果、学术交流、招生等动态外,还利用网络高效的信息传播速度和交流优势,加强本中心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决策机构的联系。
    中心还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合作,联合出版学术刊物《财政与税务》、《金融与保险》以及内部刊物《公共经济评论》、《货币金融评论》。
  • 符合国际惯例的全程服务体系
    中心为研究专家提供专业化的全程服务,包括:学术秘书系统、研究资料快速服务系统、学术会议服务系统、传媒服务系统,使专家们摆脱日常烦琐的事务,提高研究效率。
  • 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
    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重点研究基地档案管理的要求,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包括科研人员档案、科研项目档案、科研成果档案、学术会议档案、科研经费档案等归类整理,实现中心工作全面的科学性、条理性和制度性。

四、政策咨询

 

中心的政策咨询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面向政府的政策建议报告。本中心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证券监督委员会、保险监督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等单位和部门密切合作,为其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另一方面,中心及其下属机构以签订的委托课题或者是中心专家带入课题形成的政策咨询报告。这些项目面向社会各界提供服务,提高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

  • 2007年11月30 日,《金融外汇监管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研讨会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召开。该课题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合作研究项目。
  • 2007年10月23日由中心知名学者导读十七大专题报告会在明德主楼509会议室举行。郭庆旺教授、赵锡军教授、朱青教授同台报告,从政治、社会和经济角度分别解读十七大文件精神。
  •  2007年8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研究中心召开"我国商业信用体系与指标构建"小型学术研讨会。(全国)商业信用中心潘副主任、戴征洪处长,我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朱毅峰教授,信用研究中心吴晶妹教授、关伟教授以及信用管理专业部分研究生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