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工作简报

工作简报

工作简报2001年第3期

一、学术会议

1、“2001年中国金融国际论坛:风险投资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在京举行

近年来,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0年底,我国已有风险投资机构近200家,投资资本总额超过300亿元。风险投资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各地方政府也颁布了旨在促进本地区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很多省市建立了风险投资公司,旨在便利风险资本退出的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也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然而,在取得种种成绩的同时,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如何将风险投资纳入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中,如何正确界定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角色定位,如何筹集和管理风险资本,如何科学地评估高科技项目的价值,如何安排投融资双方的契约关系等。

基于上述问题,以“风险投资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为主题的2001年中国金融国际论坛于2001年7月17日-18日在京举行,本次国际论坛由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发起,并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金融学会、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金新信托投资公司、维欣风险投资公司、中国人民大学风险投资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计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各大券商及基金代表、外国著名投资银行驻京机构代表、风险投资公司代表、新闻单位代表等共计4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黄达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顾海良在开幕式上致辞。国际著名学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JoshLerner,波士顿大学教授ZVIBodie,我国著名学者吴晓求教授、刘曼红教授、王广谦教授、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夏斌司长以及国内著名风险投资公司的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国际论坛共分为三个模块:风险投资与制度创新、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风险投资的运行模式。

主要议题包括:

(1)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风险投资发展的关系。

(2)政府在发展高科技产业及风险投资中的合理定位。

(3)适合中国国情的风险资本组织形式。

(4)高效的风险投资机构内部组织与治理结构。

(5)风险投资相关法律问题。

本次国际论坛是国内首次科技界与金融界合作举办的风险投资专题研讨会。风险投资对经济发展最大的贡献,即在于通过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刺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产业结构的层次,并最终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由科技界和金融界人士共同参与风险投资主题的研讨,并将风险投资放在整个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必将有利于提高各界对风险投资的认识,并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有益的探索。

“中国金融国际论坛”已于2000年10月举行了第一届,今后,将固定每年举行一次,并将成为跟踪国内外金融领域前沿动态、指导国内政策与实践的高规格国际会议。

二、专家动态

1、知名学者许成钢副教授和盛洪教授应中心邀请举行讲座

7月1日上午,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副教授许成钢应中心的邀请在“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研讨班”上为学员作了题为“法律与规制理论:反垄断法的一个应用”(ATheoryofLawandRegulation:AnApplicationtoAnti-TrustLaw)的演讲。许成钢教授从国外,特别是美国和英国的反垄断经验的角度分析了现代金融业竞争的意义,并未来中国金融业的竞争格局作出展望。

许成钢1991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从1998年起任伦敦经济学院副教授。曾经或现在担任的学术职务主要有:伦敦经济学院经济运行研究中心研究员(1991—)、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研究员(1996—200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访问学者(1998,1999,2000)、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1998—1999)、密歇根大学Davidson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97—)、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1999—)。

同一天下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盛洪教授应邀就“电信业管制的经济学原理“向人大师生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讲座。盛洪认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电信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同时,电信业的垄断导致了高价格和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以及管理上的非效率和寻租行为。正是这种对在位垄断运营商效率低下的不满,才出现了九十年代以来的电信业改革,社会公众也对电信业放开管制、引入竞争的关注与日俱增。而由电信业的竞争与改革所引发的关于中国产业组织结构的研究,自然成为目前经济学界、政府以及大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时值中国即将加入WTO,中国电信企业将面临源自世界电信业巨头进入中国电信制造与服务市场而产生的激烈竞争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电信业必须打破垄断坚冰,实行突破。

盛洪教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盛洪教授先后致力于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产业经济理论和中国产业政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度的结构、起源和变迁等问题的研究。盛洪教授的上百篇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上。1987年以后又注重介绍和翻译新制度经济学的文献,组织翻译了罗纳德·科斯教授的论文集《企业、市场与法律》(与陈郁合作)。他的专著《分工与交易》是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成功的尝试之一,他主编的《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代表了这一领域研究的领先水平。

三、项目培训

1、中心与华夏银行合作的“2001年华夏银行分行行长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

受华夏银行人事教育部的委托,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于2001年9月3日——12日举办了“2001年华夏银行分行行长培训班”,为期10天。培训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化战略、中间业务与混业经营、现代银行管理等四个模块。中心副主任、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吴晓求教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景学成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教授等著名专家和学者为本次培训班授课。随着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金融业的开放是大势所趋,这种形势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正是由于意识到了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继6月份支行行长培训之后,华夏银行与中心合作推出了面向中高层领导干部的又一次培训。在本次培训班的结业式上,华夏银行领导对中心工作予以了高度评价,并表达了与中心在多个领域进行合作的意愿。

2、涂永红副教授和陈忠阳副教授应邀为宁夏银川市商业银行培训班授课

8月10日,中心专职研究员涂永红教授和陈忠阳副教授应宁夏银川市商业银行的邀请,为该行主要业务负责人讲授关于“客户经理制”和“银行风险管理“的课程。涂永红副教授近年来一直关注银行的业务创新,曾为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北京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设计过“客户经理制”方案,获得使用单位的好评。陈忠阳副教授则致力于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现为中国银行、银河证券等多家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顾问。

四、学术成果

中心主任陈雨露教授与荷兰提尔堡大学金融学教授HenkVan.Gemert及其他人共同合作的“FinancialReforminChina“(中国金融改革)一书已于8月份由Shark出版社在荷兰出版发行。该书是中欧高等合作教育中的一部分,由Henk教授担任主编,陈雨露教授负责”MonetaryPolicyinChina“这一部分的写作。该书在欧洲的出版,将是向欧洲学者和关注中国改革的人士介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