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期/总第75期
银行制度发展推动之下的货币制度演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逻辑
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凸显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性,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逐渐实现其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从货币制度与银行制度发展的相互关系提供给人们一个观察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视角。推动货币制度演进的力量本质上是交易费用节约的动机,银行制度的发展实现了货币本身的无资源占用,不断满足了经济生活所提出的不断增长的货币需求。当我国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时,银行国际化、人民币越出国界成为世界性货币也遵循了同样的逻辑过程。货币制度的发展与升级有赖于银行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市场化机制的引导下,银行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进行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推进信用货币交易半径的不断扩展,带动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构想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据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估计,全球财富损失超过45万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美国GDP的3倍,中国GDP的10倍。酿成这次经济、金融危机的祸根之一,正是美元超强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美国滥用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权,通过华尔街强大的金融功能,吸引境外美元支撑其创纪录的贸易逆差和超前消费,最终让全球为其埋单。在对美元霸权的一片谴责声中,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人民币能否乘此东风,加入国际储备货币行列?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简介——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