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术成果 中心内刊

中心内刊

《货币金融评论》2006年第11期

《货币金融评论》2006年第11期
主要内容

2006年第11期/总第54期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召开2006年度例会


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的汇率支出转换效应

全球经济不平衡的成因是什么?人民币升值能否缓解我国经常账户盈余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迅速攀升的现象?显然,这些问题的答案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非常重要。借助Engel-Granger协整关系检验法,我们发现中国的汇率支出转换效应并不显著。根据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市场定价原则是汇率支出转换效应存在与否的重要原因。对汇率支出转换效应的考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全球经济不平衡的成因与解决方案。


国有银行改革: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竞争

一直以来,国有银行改革存在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两种观点的争辩。本文通过引入有效交易和有效竞争的概念,试图对国有银行改革起点的选择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市场竞争并非总是有效,只有基于有效交易的竞争才是有效竞争,失去有效交易这个前提,单方面强化了的竞争只会是无效竞争,结果是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害;第二,硬的预算约束是构成有效交易的一个重要条件,预算约束硬的前提又是所有权的完整性;第三,破除存在于国家与国有银行间的软预算约束(产权)问题成为国有银行改革的根本所在,否则强化了的市场竞争最终将损害第三方(国家)的利益;第四,在这种情况下,产权结构应该是改革的起点,现行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尽管不一定是最优解,但毕竟触动了产权结构,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简介-乔治·J·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