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1期/总第44期
2004年底,新一轮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在全国21试点省市全面启动。这场始于2003年的农信社改革,尽管从一开始就得到各类媒体声势浩大的正面宣传,但对其实际绩效的质疑在理论界却从未停止。很明显,农村金融需求满足程度与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收入水平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然而,对于农户的金融需求特别是广大中低收入农户的金融需求而言,农信社改革似乎成效不大。而对于少数富裕农户的金融需求,由于非经济因素的原因,改革效应也难以凸显。本文对湘闽两省的实地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以上观点。
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非正式金融部门。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研究非正式金融市场上供给者和需求者的行为,认为非正式金融市场的存在,是供给者和需求者各自最大化其收益的结果。非正式金融部门的存在具有合理性,政府不应该对其一味压制,而是应该积极引导,使得非正式金融组织法制化、合理化,并应该就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非正式金融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