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讲座

廖体忠做客“黄达-蒙代尔”讲堂:国际税收治理的逻辑困境与哥德尔非完备性

  2025年9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与财政金融学院在通州校区财金楼101报告厅联合举办“黄达-蒙代尔讲座”。本次讲座主题为“国际税收治理的逻辑困境与哥德尔非完备性”,由国际税务领域专家廖体忠先生主讲,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吕冰洋主持。

  廖体忠先生长期从事国际税务工作,先后担任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司长(兼港澳台办公室主任),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财政事务部(OECD)高级顾问,联合国国际税收合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一副主席,二十国集团(G20)与OECD国际税收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数字经济行动委员会副主席、多边税收法律工具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BRITACOM)秘书长。2013、2014、2015年分别上榜英国《国际税收评论》(International Tax Review)全球国际税务界最具影响力50人。

 

1.jpg

  廖体忠先生立足国际税收制度的现实挑战,从哲学与数学的双重视角切入,以形式逻辑、集合论、罗素悖论及哥德尔非完备性定理为分析工具,揭示国际税收规则体系中政治博弈与逻辑自洽的内在矛盾。讲座主要分为五个部分:Tax as a fact(税收作为事实)、CIT as a functional relation(企业所得税的函数关系表达)、ICT as a functional relation and its logical flaws(国际税收的函数关系表达及其逻辑缺陷)、GMT as a functional relation and its logical flaws(全球最低税的函数关系表达及其逻辑缺陷)、ITG as a relation and its incompleteness(以关系形式存在的国际税收治理及其非完备性)。

  他指出,国际税收治理本质上是人类构建的制度事实,其有效性依赖于各国主权意志与共同规则逻辑的统一。然而,各国现实利益的分化导致共同意志难以形成,使得国际税收规则始终面临“逻辑完备性”与“政治可行性”之间的取舍问题。这种结构性困境不仅制约着全球税收协调进程,也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国际税收改革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2.jpg

  廖体忠先生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双支柱”税改方案的实施背景和逻辑。受限于所得类型的多样性,国际税收问题本质上是居住国和来源地的征税权确认问题。廖体忠先生巧妙地使用集合的概念演示了国际税收竞争博弈的最终结果:税收逐底竞争的无休止进行将带来“零税收”。因此,全球最低税应运而生。然而双支柱准则实施的范围始终较为局限,这表明共同意志的形成仍需久久为功。

  廖体忠先生旨在通过跨学科方法论的创新运用,引导学生从哲学思辨和数学推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国际税收治理的本质。此次讲座既是对国际税收理论体系的深度解构,也是对全球税收治理实践问题的前瞻性思考,为同学们后续理解国际税收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范式。

  “黄达—蒙代尔讲座”是以著名经济学家黄达先生和蒙代尔先生共同冠名的经济学系列讲座,由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设立。通过不断地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的经济学家,举办反映经济学、特别是财政金融理论前沿动态的高层次学术讲座,为中外经济学的交流搭起一个重要的桥梁,为中国财政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案:刘嘉琪 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