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讲座

徐立新做客黄达-蒙代尔讲堂:产权保护、国家能力和马尔萨斯转型:太平天国运动的持续性影响

  2018年11月28日中午12:00,世界银行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徐立新教授在明德主楼801做客黄达-蒙代尔讲座,作了题为“产权保护、国家能力和马尔萨斯转型:太平天国运动的持续性影响(Stationary Outlaws, State Capacity, and the Malthusian Transition: The Lasting Impact of the Taiping Movement)”的学术演讲。讲座由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助理贾俊雪教授主持。
 


 

  演讲正式开始之前,贾俊雪教授向在座的师生介绍了徐立新教授。徐立新教授是世界银行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牛津大学兼职研究员、罗纳德•科斯学院兼职教授,研究范围涵盖应用微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诸多领域。曾于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an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以及很多领域(金融,发展,公共,法律和经济学,比较经济体制,劳动,增长) 的主要杂志和其他杂志上发表50多篇论文,十篇左右文章也被列入诸多名校学科阅读书单(syllabus)或者Edgar Reference Collection经典文集。截止目前,他的论文在Google Scholar上总引用次数是7300次,H因子是35, 有13篇文章被谷歌学者应用200次以上。根据RePec资料系统,他在世界经济学界排名前4%、合作才能的前1%。
  徐立新教授首先总结了太平天国运动对马尔萨斯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之所以选择太平天国运动来分析中国的马尔萨斯转型,徐立新教授解释其原因在于太平天国运动对当时人口的影响较为显著,并且该运动也导致了清朝后期的财政分权。徐立新教授研究得出,太平天国运动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所在地经济的马尔萨斯转型,并对这些地区的长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产权保护、国家财政和治理能力、产业结构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方面。他阐述了这些影响产生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太平天国后期开始加强的土地产权保护制度以及为了应对战争而加强的国家财政能力。
  而后,徐立新教授提出了多项假说,主要包括坐寇与流寇机制对太平天国运动早期和后期的土地制度会产生不同影响、距离首都的远近会造成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当时的厘金税有利于长期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制度和财政能力存在互补关系等。这些假说围绕上述作用机制,共同解释了太平天国运动如何对当地经济的马尔萨斯转型和长期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最后,徐立新教授简要展示了数据的回归结果,主要以东征为分界对太平天国运动早期和晚期分别回归,由此得出该运动对人均收入、制造业和人口数量等方面的影响,印证了太平天国运动对当时经济马尔萨斯转型的促进作用,以及政治制度和财政能力的互补关系。特别地,他介绍了如何刻画太平天国的领地范围和如何处理地理因素(交界处等)对实证结果的影响。


 


 

  演讲结束后,贾俊雪教授就徐立新教授的演讲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和点评。他认为徐立新教授今天的讲座,从经济学史的角度出发,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给学者们带来了很大启发。他还谈及演讲中所涉及的“厘金税”的现实意义,指出税收的效应需根据相应背景具体分析。
  在问题环节,与会师生就清政府湘军淮军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创造性毁灭的概念、土地产权制度的实施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使同学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