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由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与财政金融学院联合举办的黄达-蒙代尔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为:“Borrowing like China? A Theory of a Guarantee Multiplier”,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平主讲,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刘泽豪主持。
何平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银行金融机构、货币政策、宏观金融、区块链金融等,并在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金融研究》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多篇研究成果。
本次讲座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
第一部分,何平教授通过讲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政府隐性担保对债务融资规模扩张的作用,提出了论文的核心“担保乘数效应”,即1单位税收可撬动超过1单位的贷款增长,缓解企业因抵押品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约束。在信息不敏感阶段,“担保乘数效应”依靠两个途径提高社会福利:一是通过抑制银行的信息生产行为,提升社会总贷款规模;二是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将优质抵押品企业的税收转移补贴劣质抵押品的企业。然而,当政府存在违约动机或抵押品质量均值下降时,可能触发银行信息生产行为,导致市场信心崩塌。
第二部分的理论分析中,何平教授通过构建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动态博弈模型进一步阐述隐性担保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机制。模型核心逻辑是:政府通过税收为抵押品提供担保,企业以抵押品融资并投资生产,银行可选择是否对抵押品质量进行信息生产。当社会平均抵押品质量较低时,银行总会进行信息生产,政府隐性担保的效果较差;当社会抵押品平均质量较高时,政府担保抑制银行的信息生产,推动贷款规模显著扩张;当社会总贷款规模超过最优限额后,政府隐性担保反而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当政府兑付担保的机会成本上升时,银行不再相信政府隐性担保,贷款规模收缩。
第三部分,何平教授总结了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当抵押品质量较高时,隐性担保能显著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但需警惕抵押品质量受到负面冲击或政府担保违约引发危机。现实中,由于没有明确的最佳债务规模约束,政府隐性担保会推动过度投资。为了预防危机发生,何平教授提出双重风险防控路径:1、建立市场化保险担保机制,担保企业违约破产的影响小于政府违约的影响;2、在政府债务承受能力范围内进行债务置换,将隐性债务转化为显性债务可以防止迫在眉睫的危机。因此,政策需推动担保机制透明化,建立市场化风险分担体系,在“稳增长”与“防风险”间寻求平衡。
“黄达—蒙代尔讲座”是以著名经济学家黄达先生和蒙代尔先生共同冠名的经济学系列讲座,由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设立。通过不断地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的经济学家,举办反映经济学、特别是财政金融理论前沿动态的高层次学术讲座,为中外经济学的交流搭起一个重要的桥梁,为中国财政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