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讲座

何国俊做客“黄达-蒙代尔”讲座:The Demand, Supply, and Market Responses of Corporate ESG Actions: Evidence from a Nationwide Field Experiment in China

2025年9月30日,由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与财政金融学院联合举办的“黄达-蒙代尔”讲座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香港大学经管学院讲席教授何国俊主讲,讲座主题为“The Demand, Supply, and Market Responses of Corporate ESG Actions: Evidence from a Nationwide Field Experiment in China”。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助理教授谢晓晨主持并点评。

何国俊是主要从事环境与发展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的经济学家。他是香港大学赛马会基金讲席教授(经济学)、香港大学赛马会环球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深圳校区)ESG研究所所长、香港大学中国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同时兼任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中国中心(EPIC-China)研究主任。何国俊是环境经济学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的共同主编(Co-Editor)、Management Science的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AEJ-Policy及若干国际其他期刊的编委会成员。


何国俊.png


何国俊教授的讲座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何国俊教授介绍了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企业决策的核心冲突在于,其行为应以最大化股东利润为唯一目标,还是应积极回应包括环境、社会在内的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以实现长期发展。这一冲突在“环境、社会与治理”(ESG)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早期对产品质量的呼吁,到近年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广泛讨论,公众压力始终是驱动企业行为变革的重要力量。然而,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公众对ESG的关注日益增加,但其诉求往往是多样且异质的。同时,由于公众关注和企业行为之间存在复杂的“内生性”问题,很难厘清公众压力对企业行为的真实因果效应。由此就产生了几个关键问题:当面临异质性的公众质疑时,企业究竟会如何回应?市场的投资者会对此类行为给予正面还是负面的反馈?以及,为什么不同特征的企业在应对策略上会表现出显著差异?何国俊教授的分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第二部分,何国俊教授对文章中使用的实证策略进行详细介绍。该研究的核心是一项覆盖中国近5000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随机对照实验(RCT)。研究团队利用深交所和上交所存在的两个独特的投资者交流平台,以普通投资者身份,将所有公司随机分为五组:一组为不施加任何干预的控制组,另外四组为实验组。团队向这四组实验公司分别提出关于其“ESG总体表现不佳”,或在“环境(E)”、“社会(S)”、“公司治理(G)”某一特定维度表现欠佳的质疑。为全面评估干预效果,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贯穿线上到线下的完整证据链。首先,通过文本分析检验企业线上回复的质量(如长度、情绪、具体性);其次,追踪该问题是否引发了其他投资者的跟进提问(横向溢出效应),以及企业是否在回答其他无关问题时也主动提及ESG信息(纵向溢出效应);再次,研究延伸至企业的线下行为,分析其后续发布的ESG报告的数量与质量、与机构投资者交流纪要中对ESG的讨论情况,以及第三方ESG评级的变化;最终,通过事件研究法等计量模型,考察这一系列影响是否最终传导至二级市场,对公司股价产生实际影响。

第三部分,何国俊教授对文章结果和潜在机制进行深刻分析。研究首先发现,虽然公众的ESG质疑在总体上未对公司股价产生显著影响,但拆分到不同维度后,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针对“环境(E)”问题的质疑,由于企业能够提供具体、正面的回复和未来承诺,反而显著提升了公司估值;而其他两个维度的影响则不显著。接下来何国俊教授指出,这背后的核心机制在于信息不对称下的信号传递效率。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揭示了“谁”在回应公众诉求。研究发现,效率更高和信息更不透明的企业,更有动力通过积极回应ESG关切、发布高质量报告等行为来向市场传递其内在价值的信号,并且这类企业的股价也确实获得了更积极的市场反馈。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并未发现企业高管的个人特征(如教育背景、性别)或地域文化因素对回应行为有一致性的影响,这表明企业的ESG行动更多是基于“价值”(Value)的经济考量,而非“价值观”(Values)的驱动。


讲座.png


讲座的最后,何国俊教授对于大家提出的其他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与耐心地解答。

通过这次讲座,何国俊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公众需求如何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成为驱动企业ESG行为的真实力量,并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市场反馈机制。研究发现,并非所有ESG议题都能产生相同的效果;对环境(E)等可量化、可承诺议题的关注能为优质企业创造价值,而对公司治理(G)等难以自证议题的质疑则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这一发现提醒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ESG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沟通工具,其策略性运用能够有效影响企业的市场估值。这些发现为理解ESG信息不对称、企业信号传递以及投资者反应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实证证据和理论视角。本次讲座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视野和深刻的思考,深受大家的好评。


1.jpg 2.jpg

3.jpg


“黄达—蒙代尔讲座”是以著名经济学家黄达先生和蒙代尔先生共同冠名的经济学系列讲座,由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设立。通过不断地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的经济学家,举办反映经济学、特别是财政金融理论前沿动态的高层次学术讲座,为中外经济学的交流搭起一个重要的桥梁,为中国财政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