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第八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颁奖典礼暨“现代经济与金融研究中的历史维度”学术研讨会在世纪馆北大厅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冠名人、新中国金融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黄达出席颁奖仪式并为获奖者颁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出席颁奖仪式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宣布获奖名单并介绍获奖论文学术贡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主持颁奖仪式。
刘伟校长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第八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表示祝贺。他指出,“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面向全国经济学专业博士论文进行评选,致力于开拓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秉承兼容并蓄、严谨求实的学术传统,发现了一大批视野宽阔、锐意进取、潜心学术的青年学者,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事业、中国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伟校长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博士生教育的先驱,是新中国最早培养博士生的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正式开始实施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着重突出博士生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强调“培学术精神、养学术襟怀、立学术理想、强创新能力”的学术精英培养理念,逐步完成博士生质量保障体系。“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是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在推动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和经济学教育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宣读获奖名单,并介绍获奖论文的学术贡献。中国人民大学李黎力(博士论文《明斯基经济思想研究》,指导教师贾根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罗煜(博士论文《论经济从货币化向金融化的转型》,指导教师贝多广教授)、湖南大学胡荣尚(博士论文《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对公众预期的影响研究》,指导教师张强教授)荣获第八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黄达教授、刘伟校长、刘元春副校长为获奖者、获奖导师颁奖并合影留念。年过九旬的黄达老教授坚持从座位上站起,亲手为获奖者颁发奖杯。颁奖环节之后,获奖者和获奖导师分别发表了获奖感言。
颁奖典礼结束后,“现代经济与金融研究中的历史维度”学术研讨会正式启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成思主持论坛。张成思副院长强调,本次学术研讨会以“历史”为重要关键词,是经济金融领域中富有纵深感、厚重感的话题,有助于在学术研究中对经济与金融的演进逻辑有进一步了解。
龙登高教授以土地制度的演进历史为例,提出治学过程中应当追溯经济本原,并阐释了关于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方福前教授强调在研究中要用好经济分析的三种技术——历史、计量和理论,计量要和历史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王国刚教授做了题为“金融研究应有历史情感”的演讲,从逻辑、历史、价值情感三个大方面展开论述,呼吁研究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历史应有中国的价值情感,立足国情,从中国特色实践出发。郭庆旺教授做了题为“经济研究中的‘四个自信’与问题导向”的演讲,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以中等收入陷阱为例,提出了经济研究中过去、当下、未来的问题导向。
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强教授做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学术研讨会主题贴近教学与科研,也与获奖论文相契合。金融经济领域属于社会科学,需要增加历史意识、研究现实问题、预测未来动向。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化的现状,从历史角度研究经济学具有独特的价值。
“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由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罗伯特•A•蒙代尔(Robert.A Mundell)教授和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黄达教授共同冠名,2002年12月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创设,每两年评选一次。该奖项原为”黄达-蒙代尔优秀博士论文奖”,后更名为“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的奖金标准为:每篇获奖论文奖励10万元、获奖者导师奖励2万元。设立”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的宗旨是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经济学科研究;搭建经济学特别是财政金融学科领域博士培养的国际交流平台;倡导兼容并蓄、严谨求实的学术品格;激励更多的杰出青年学者为新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